战略伙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标准指引答记 [复制链接]

1#

7月29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标准指引》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从即日起实施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标准的指引、认定、咨询和培训等工作。

会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答记者问(上篇)已于昨日刊发,点击查看。

《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标准指引》答记者问(下)

4标准的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哪些战略考虑?生态构筑

智慧学习工场作为产教融合的新载体、科教融合的新设计、未来教育的新探索,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生态构筑,教育、人才、科技、产业和信息等要素实现更加充分和广泛的聚集、融合、互生、共享,以创新实践引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变革,因此,标准内容涵盖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流程改造、场景构建、机制探索、底层架构设计、共享核建设、新型空间打造等学习时空全要素。

战略支撑

智慧学习工场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平台,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对国家战略的支撑,标准融入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新理念和新措施。

例如,标准的“总体定位”和“方案设计”模块体现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课程供应链管理”模块体现了产教融合的运行保障机制,“学习者能力验证与评价”模块体现了科教融合中强调实践和探求的育人理念。

科技赋能

智慧学习工场是适应科技革命的新机制,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科技赋能,充分把握前瞻科技的时代脉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推动5G、大数据、VRAR、区块链等技术综合集成,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为中心,灵巧学习、集成化场景、全域感知、数字化评价、智慧管理等有机结合、自我演进。

例如,“基础底层设施”模块就对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基础条件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为核心的智能中枢系统,设计了工作方案;“工场大数据”模块也开发了相关数据模型,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服务,以评价和改进学习者的学习,并对课程设置、实施、评价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数据收集提供了底层架构,实现教情、学情的及时精准反馈,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改革创新

智慧学习工场作为未来学校形态的新探索,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破传统的学校形态桎梏,让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实时发生在家庭、社群、产业、创新平台、创业基地等更广阔、更灵活、更泛在的社会自然空间,智慧学习工场既可以设置于现有学校,又可以设置于企业和科研院所;既可以是大型集成的园区式的,又可以是小型融合式的,不拘泥于具体形式的智慧学习工场以全面发展、能力本位为核心目标,不断发展新的学习方式、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和发展机制。

例如,“生态合作网络”模块就提出了智慧学习工场在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园区的多种类型主体的互联共享模式,合作伙伴可共同打造涵盖分支机构、实验室、创新中心、实训基地等混合功能模块的灵活组织形态,并开展实习实训、课题研究、项目研发、创新创业等实质性教育教学活动。

学习者本位

智慧学习工场作为实现终身学习的新载体,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立足每个人的发展需求,设计每个学习者的能力图谱和流线,为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建立教育供应链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配置学习资源,设计教育流程,因需而智、终身服务,学习者有需求就会有响应,打造学习者永不毕业的学习时空。

例如,标准专门设立“赋能学习者”章节并置于中轴位置,特别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整体性图景,下设的“持续性的职业和社会体验、认知和辅导”的模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