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无数读者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自己。
一位家庭教师长达八年的观察,九个震撼人心的真实家庭故事。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
这九个故事: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作者吴晓乐想要我们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
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
因为他们的灵*,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
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先知·论孩子》(冰心译)
1、不曾被好好疼爱,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人。爱是一种能力,然而,爱的方式需要学习。有些爱,可以如练习曲,在一遍一遍的演练中,逐渐完备。
2、至亲的爱虽然很牢固,但亲情的伤痛也很顽固,父母每一次错误的爱的试验,都可能给孩子烙下永恒的暗影,埋下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3、只要你愿意——你的成就不止如此。
4、在公平与正义的天平面前,她们不再放下或拿走砝码,有些事情是压根不能拿来衡量的,比如孩子。
5、她作弊的出发点,是偷听到母亲的电话,想证明自己是这对父母的小孩。
6、父母的言行态度,随时随地都在影响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
7、没真正下水之前,说冷说暖,都没有意义。
8、拥有秘密是辛苦的,拥有他人的秘密也很辛苦。
9、没有是非对错,我们必须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更舒适、更心安理得。
我们必须让自己不那么害怕明天的降临。
10、这世界上最伤人的话是什么?
“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
11、不要用成绩作为衡量小孩的唯一标准。
12、他在提醒我,在我责备他时,我是多么缺乏同理心。
13、我们总认为,怀胎十月,母爱的给予不仅理所当然,且会永久地持续下去。但在陈小乖的人生中,母爱分了岔,给了妹妹,给了叔叔,给了叔叔的两个小孩。
14、全家福里他们笑得很灿烂,没人怀疑他们爱着彼此。
15、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
16、父母是毁掉小孩子的天才,他们生出我,再用尽手段毁掉我。
17、抱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定没有认真品味过童年。小孩子是一种充满恶意的生物,必须随着年岁渐增,受到礼教的规训之后,才会学习收敛,或者懂得包装自己的恶意。
18、小孩子最恐惧的事情,很好懂的,那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19、大人好虚伪,有人说小孩长大后会变成大人,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说辞。
我可不会放任自己成为像你们一样的生物。
20、所接受的教育是这样的:把生命中的所有事情都视为义务,不讨论权利。赚钱养家是义务,时间到了踏入婚姻是义务,生小孩是义务,照顾父母直至他们老死是义务,为孩子牺牲奉献是义务,孩子长大了反哺老迈的双亲,自然也是一种义务。
21、信任自己,信任丈夫,也信任社会上其他陌生人会毫不犹豫、毫无怀疑地履行这些义务。
22、在我那个年代,夫妻不太可能把情爱挂在嘴边,比较贴切的字眼是“道义”与“责任”。夫妻关系类似伙伴,你也可以说是合伙人,以经营公司的思维去经营自己的家庭。公司内部要有组织,组织上要有对应的人。至于外界怎么看待这家公司的发展与前景,不外乎是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小孩。
23、悲哀的是,我们这些择善固执的前辈,不仅没有受到尊重,相反地,还动辄被投以“老古板”“不知变通”的讥嘲。
我很焦虑,这样的社会还有未来可言吗?
24、人人站在自己该立足的位置上,像颗拧紧的螺丝钉,社会这部机器会运转得良好。
25、想来想去,不免觉得悲哀,学校的环境是我唯一不能控制的,我的孩子被学校给毁了。
26、小孩一天在学校至少待上八小时,他们有不少人格特质的形塑是在学校完成的,既然学校带给小孩的影响至为重大,担任此一重责大任的老师,最好也是个家长,如此一来,他在教学上才会跟家长产生共鸣,能掌握家长要的东西,不会做出太不合常理的判断。
27、家长们最常误解的一件事情是:小孩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但对老师而言,小孩没有那么重要。对大部分的老师而言,教育学生是工作的一个环节,过程中所衍生的师生情谊是附加价值,有了要知足,没有也别谩骂,师生情谊从来不是教育的元素,坏的先例也不是没有。
28、学校教育有如营养午餐,大部分的人负担得起的价位,不会太精致可口,也不至于难吃到哪里去,不想吃的学生请额外花钱去学校商店解决。
29、现在的小孩,天真无邪的面孔下到底包藏着怎样的想法,你永远不知道。他们深谙自己是稀有资产,要么装可怜,要么放胆对父母予取予求,蔡汉伟不正是一个例子?口头上嚷嚷着自己的父母多可恶,伸手要零花钱时却毫不手软啊。
30、负责任也好,不负责任也好,我要回去当普通人了。
31、和母亲将近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我决定宽恕自己,和解或许可行,但不是现在。
32、在母亲心目中,一个决定的做出,只要小孩子发表过意见,做父母的就符合“民主”的条件了。这同时也暗示了一个危险,母亲认为她不必认真聆听孩子的意见。
33、母亲对于“成功”的认知太狭隘了,她定义中的成功,就是在学术上、职业上取得稳定、可供辨识的成就。至于美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生活中那些琐碎而美好的小事,母亲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花太多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34、外人看我的眼光仍然满溢着歆羡与崇拜。他们看不见这个家庭底下的暗流,只看见光华灿美的表象。
35、教育亦然,真正打击到小孩的,是成绩本身,还是家长们看待小孩成绩的评价与目光?
36、小孩不是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或者载体。
小孩也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往自己喜爱的方向捏来揉去。
矫情一点说吧,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不是家长或任何人的所有物。
37、终究我们不是在演戏,这是人生。
38、有没有一个可能,是我们的社会把“亲”与“子”绑得太紧了?
在怪兽家长的背后,不过是站着一个胆怯的、害怕犯错的人啊。
39、有些人就是不适合走入婚姻,或者为人父母。但在二三十年前,一般人不会想得这么远,他们觉得只要孩子生下来,把孩子带来人世间的男女自然能胜任父母的角色,这实在是很天真的幻想。
40、我的记忆中,父亲爱我像爱一个玩具,兴致一来就抓过去说几句话,兴致走了便径自逍遥去,把我搁在后头。我升小学四年级那年,有一回父亲结束午睡,他那天心情不错,叫我过去陪他聊天。第一句话就问我:“你现在在二年级几班啊?”我瞪大眼,像有一枚锤子掉入心的最深处,我没好气地告诉他:“我升四年级了。”
41、母亲说,父亲是“成了婚的单身贵族”,这个譬喻很好。
42、母亲活像个单亲妈妈,一人经手我与弟弟的大小杂事。难能可贵的是,她做得非常理想。
43、母亲骂我:“童年已经很短了,只有笨蛋才急着快跳。”
44、“她是老师,我是学生”的架构之下,她跨越了这条界线,化作学生,化作我,理解我的出发点,又回去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允许了我的决定。
45、母亲特殊的一点,在于她对“玩乐”“放松”很重视。我初二、初三喜欢打一款战略游戏《星海争霸》,一天玩一到两个小时不等。
46、我们常说,父母对小孩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我不这样认为,至少在茉莉的例子上,我清楚地看见一个母亲,一步一步地学习爱自己的女儿。
47、贾宝玉,我凝视他的痛苦长达半年。儿子喜欢男生,是贾宝玉的母亲所恐惧的。她是天生这么恐惧吗?倘若我们的社会能接受多元的爱与被爱的可能,她还会这么恐惧吗?
48、每一个小孩,或者该说每一个人,有其存在的独特性。有太多父母执意要小孩去临摹其他人的行为,复制类似的成功经验,去追求他们眼中的理想人生,圆满他们年轻时未竟的梦,甚至驱策小孩成为“第二个自己”。仿佛一个生命的诞生,是为了满足、成就另一个生命。
49、就小孩的立场来说,“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自己才被生下来”,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50、我们都怕人生会出差错,但我们更怕人生出差错时,没人给我们担责任。大学要念四年,这么关键的决定,你让出来,让母亲来为你做决定,你让自己成为可怜的受害者,你之后的不顺遂、你的不满,可以全往你母亲的身上扔。你也怕选了外文系后,凡此种种都要自己扛了。”
51、多前辈说我这样是不对的,老师要建立起权威,要“恩威并行”,要让学生“怕”你。我感到很纳闷,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我们更崭新的生命,他为何应该怕我?
52、每个人,都在等待谁来倾听。唯有他的言论得到倾听、得到尊重,我们才得以反过来要求他也倾听我们,尊重我们的言论。
53、这不只在谈教与学,也适用于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4、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门关上之后,在旁人看不到的空间之中,家庭成员要怎么相待,会影响到这些成员的思维,门一打开,这些成员走了出去,也可能以类似的逻辑与社会上其他成员互动,之后他们又各自与其他成员互动……环环相扣,有如核分裂一般,最终产生极大的能量。
55、问题不仅在于父母,写下这些故事,不是为了抨击父母的是非,或者把所有乱象打包成一团归因在父母身上。在我与家长接触的经验中,很多时候可以看见他们的无助,他们被众多舆论干扰到无法做出决定,四面八方的压力在敦促他们成为“更积极”的父母。
56、事情的最初,我们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乐,最后我们的期待却无限制地扩张开来,于是伤害就无可避免,我们也失去了凝视孩子的初衷,曾经在某个时刻,我们光是触摸小孩柔软的掌心就满足不已。
整理作者:高小喵,一只拥有正能量、努力生活、寻找自己的全职妈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皓然成长写作班运营,资深铲屎官,情感自媒体创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