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聚焦强省会,深入推进友好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贵阳市外事办公室*组书记、主任刘学对年贵阳市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了介绍。
刘学说,年,将按照市委常委会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委外事委员会和市*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外事部门、对外友好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地方开放发展两个大局,积极开展国际友城建设工作,强化与相关国家和城市在教育、文化、经贸、旅游、科技、卫生等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交往合作,进一步助推贵阳市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提高*治站位,强化工作责任。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一批”重要指示精神和*的二十大精神,扎实贯彻落实《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国际友城工作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大局,强化贵阳市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巩固和夯实国际对华友好的利益基础和民意社会基础。二是在贵阳市“强省会”行动和新一轮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下,将加强对外友好合作资源的挖掘和涵养作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三是积极争取外交部、全国友协、省外事办、省友协等上级外事部门的支持,借助使(领)馆、友好省(州)等资源优势,发挥国际组织、华人华侨、商会协会的作用,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国际友好城市建设。
健全领导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健全*委集中统一领导、市外事办牵头、各部门协作、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友城工作机制,把“外事搭台”和“各方唱戏”有机衔接起来,推动各区市县、各部门及相关企业、学校共建“大友城”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外事委员会会议、市友协理事会会议和全体会议等机制,定期通报友城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三是积极筹备市友协理事会换届工作,优化理事会组织架构,配强友协工作队伍,发挥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友城工作。四是把友城工作与因公出访有机结合,提升因公出访成果落地转化效率;与友城间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相互促进。
谋划友城项目,确保提质增效。一是稳步提升友城数量与质量,继续夯实和深化贵阳市3个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对21个友好交往城市逐一分析研究,深化务实合作,逐步将活络的友好交往城市升级为正式友城关系,每年新增2-4个国际友城及友好交往城市。二是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的机遇,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交往与合作,重点考虑在城市地位相称性、产业结构互补性等方面相适的城市,力争与柬埔寨金边市、柬埔寨马德望省、泰国普吉府、泰国猜也奔府、韩国浦项市、越南海防市等城市签署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三是加强与欧洲国家相关城市在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多方位、深层次交往合作,重点推进与德国索林根市、英国利物浦市、英国北爱尔郡、奥地利格拉茨市等在先进制造业、大数据、贸易、旅游等领域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以经贸为重点,推动务实合作。一是坚持“友城跟着开放走”的工作导向,力争做到合作走到哪里、友城建到哪里,实现友城工作从“交往型”到“务实合作型”的转变,力争每两年新建1个以上正式国际友城。二是充分发挥涉外部门的职能优势,各相关部门形成高效联动的态势,形成“项目合作推动友城建设、友城平台促进项目合作”的良性循环。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走出去”方面,进一步发挥在筑央企和省、市国有企业对外经济合作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在“引进来”方面,通过友城平台,引进符合我市发展战略的优势产业项目,以具体友城为支点,辐射带动引进友城所在国家的其他区域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
用好涉外平台,汇聚国际资源。一是充分用好、用活、用足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大涉外平台,发挥好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发掘和涵养更多友城资源。二是积极参加世界城地组织、宜可城等国际组织举办的相关活动,加强与会员城市的交流合作,分享贵阳经验,积累友城资源,扩大国际“朋友圈”。三是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运行机制和程序,争取相关国际性活动在贵阳举办,邀请相关城市来筑参会参展考察,共商合作。
来源
贵阳网
编辑吴艺舟统筹丨吴亚鹏编审丨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