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建国后最大的失误,就是没能保住海外飞地东巴地区(现孟加拉国),使得自己在对印战略中始终处于守势地位。
尽管有很多人都认为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是因为印度的非法军事干涉,促使东巴成功脱离了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统治,建立了主权独立的孟加拉国,其实这只是表面因素,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巴基斯坦身上。
本来,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领土就相距一千多公里,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了东巴和西巴之间拥有天然的距离感;再加上东巴与西巴还存在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治理难度非常大,应该引起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注意,至少对东巴和西巴能一碗水端平。
然而事实却是截然相反的。
西巴基斯坦掌控着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权力,各项政策、优惠、福利都向西巴倾斜,对东巴的歧视性非常严重。
这里我可以举3个例子:
第一:东巴人口众多,孟加拉族人占西巴和东巴人口总和的一半以上,多达56%,但是巴基斯坦的中央权力却握在西巴人手中,东巴在巴基斯坦中央政府高级领导岗位上任职的人非常少。
第二:巴基斯坦境内讲孟加拉语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54%,高于西巴人使用乌尔都语的人口数量,但是巴基斯坦当局却规定把乌尔都语作为国语,而非把孟加拉语和乌尔都语并列国语。
第三:东巴农产品的出口为巴基斯坦贡献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但是巴基斯坦当局却把大多数资金用于西巴的经济建设,而东巴只能喝一点碗底汤。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巴基斯坦完全没有把东巴当自己的“嫡子”对待,更像是捡来的义子,毫无感情。面对如此剥削和压迫,别说是东巴地区了,放在任何一个地区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地区开始出现了独立运动的苗头,以拉赫曼(孟加拉国现任总理哈西娜的父亲)为首的人民联盟要求东巴地区获得更大的自治权,并与巴基斯坦当局作斗争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某种程度上说,东巴地区要脱离巴基斯坦,就是被逼反的一种无奈选择。
而东巴和西巴这一闹,却让印度看到了机会,给了它要冒险发动军事行动来肢解巴基斯坦的冲动,这就是印度在年11月21日突袭巴基斯坦,主动发起第三次印巴战争的重要因素。
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让印度如愿以偿,通过出兵占领东巴地区,成功挤走了东巴地区的巴基斯坦政府军,为拉赫曼在东巴建立孟加拉国创造了条件。
巴基斯坦被肢解,意味着印度成功突破以往被东巴和西巴联合钳制的格局,从此以后印度大军只用把战线放在巴基斯坦一边就行了,孟加拉国方向可以松口气。
但对巴基斯坦来说,丧失东巴地区,就丧失了军事制衡印度的先机,标志着东巴和西巴联合出击,让印度腹背受敌的战略攻势彻底逆转,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们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东巴所处的位置几乎把印度一分两半,左边是印度本土,右边是印度东北六邦(特里普拉邦、曼尼普尔邦、梅加拉亚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阿萨姆邦),两边联系的唯一交通要道就是狭窄的西里古里走廊。
西里古里走廊宽度仅仅有20公里左右,正好在东巴地区的头顶上,另一端紧邻尼泊尔的东南角。
如果东巴地区还在巴基斯坦手里,一旦印度有任何不友好的举动,巴基斯坦大军随时可以封锁西里古里走廊,断绝东北六邦和印度本土的联系。
印度东北六邦向来有反印情结,其宗教、文化、习俗与印度教人士有着巨大的差异,至今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反印武装,巴基斯坦可在这方面向印度东北六邦提供某些援助,说不定还能对印度来个反肢解,阻止印度对东北六邦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控制下的东巴地区,还对中国有两大利好。
一是可以削弱印度对我国藏南地区的管控能力。印度东北六邦之一的阿萨姆邦,其北部地区就是我国藏南地区,面积约有9万平方公里,现已全部被印度非法占领,还被改名为阿鲁纳恰尔邦。
有了巴基斯坦的东巴在中间卡着,就是对印度的一道威慑,遇到突发情况时,我们可以与巴军打配合,干扰印度势力在藏南的活动,必要时随时赶走印军,一举收复藏南。
二是可以增加中国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的保障据点。依托中国和巴基斯坦紧密的伙伴关系,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中国可以帮助巴基斯坦的东巴地区兴建基础设施,东巴则可为中国提供海上贸易运输的支撑点。
毕竟东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向东可以辐射马六甲海峡,向西可以进军印度洋,对于强化我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可惜的是,这一切美好都随着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扶持了东巴成立了孟加拉国而宣告结束,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