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字,读完共需4分钟
编者按: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1月7日启程赴非洲访问,这是中国外长连续30年开年出访首选非洲。埃及是非洲之行的第一站,充分体现了中方对中埃关系的高度重视。此次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双方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值此之际,人大重阳君再次推出埃及外交委员会秘书长、前埃及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外籍高级研究员西夏姆·宰迈提(HishamEl-Zimaity)文章《世界动荡使中国实践更显珍贵》,中文删减版刊于年9月25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刊于年9月27日CGTN。
我的母亲热爱历史,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她经常给我讲关于中国的长城、兵马俑和马可·波罗游记等故事。虽然中国和埃及相距遥远,但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我对中国和远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我送给母亲85岁生日的礼物,是陪她和我的儿子一起去北京、西安和上海旅行,让她的梦想成真。
西夏姆·宰迈提(HishamEl-Zimaity)
中埃千年友谊源远流长
必须强调的是:历史告诉我们,中埃友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年5月,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和中东国家。同年晚些时候,埃及因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而遭到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事侵略。中国领导人毫不犹豫地将此次侵略视为对中国的直接威胁,表示愿意派遣志愿者保卫埃及,以示声援埃及人民,并向埃及政府赠送了万瑞士法郎的象征性礼物。埃及人一直赞赏中国朋友的真诚、不容置疑的立场。如今,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合作共赢的决心,成为世界各国团结友好的典范。
政治稳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政治不稳定,中国就不可能取得这些伟大成就。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决定了它不能走一些西方国家走过的路。过去的经验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应该始终以一贯务实的态度把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贫困作为第一要务。
过去40年,中国人民在发展和消除贫困领域所创造的奇迹是无可比拟的,成功地让7.5亿人摆脱贫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们赞赏中国界定其国际发展模式的特点,或一些人所称的“北京共识”,其中包括以投资为主导的发展,而不是以外国援助为基础的发展;将资源用于基础设施的交换而不是援助;重点放在技术转让、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和能力建设项目上,以确保发展项目的可持续性。为所有人提供可持续的、负担得起的优质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的关键。提高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私营部门最大限度的发展融资能力,是为实现包容性增长作出有效贡献,使“一带一路”成为减贫、减少不平等和促进共同繁荣的催化剂。
中国对非洲和中东的启示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全世界赞叹不已。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90万亿元(13.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令人惊叹。近3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这样的经济奇迹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无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内战后的美国,还是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中国的经济成就都是发达经济体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一些发达国家走向全球经济的转折点同时发生。当时,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无法承受雇用本国工人的沉重成本负担,就把目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此时发达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中国抓住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改革和发展。凭借在地理位置、劳动力素质、成本和产业链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确实享受到了全球分工带来的巨大利益。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创造奇迹,正是因为它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照搬西方的理论。
我们可以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验中汲取许多实践经验。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中东的发展中国家,一旦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转型,根据各领域的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就有机会加快增长。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将快速增长,迅速积累资本,并迅速提升其禀赋结构。
中国实践提供的另一经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采取双轨机制是有利的,即消除过去那些扭曲的措施以提高生产率,放宽该国具有比较优势领域的准入,但同时通过产业政策为某些产业门类护航。这种做法可以改善资源分配过程,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在经济改革进程中实现稳定而有活力的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战略大国的愿景
不幸的是,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一方面,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许多区域冲突、反恐、难民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以及贫穷、饥荒、失业、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加剧,都增加了世界的不确定性。世界上许多问题不一定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例如,来自中东和非洲的难民潮已成为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