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货物对外贸易结构、贸易合作潜力及竞争优势。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一、中国货物对外贸易的相关研究
从中国货物对外贸易的国内外学者研究内容梳理可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将中国货物贸易与其他国家货物贸易的结构、规模或者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或从双边合作角度探讨中国货物贸易与其他贸易伙伴的经贸合作潜力;三是从贸易壁垒或非贸易壁垒角度分析影响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二、中国货物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目前,对不同阶段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的文献总结比较丰富。中国对外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早期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针对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发展概况进行探讨,然后逐渐细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分别进行研究。
张燕生和王允贵对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对外贸易发展概况进行回顾发现,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和国外技术,中国贸易体制、贸易结构与贸易发展方式等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盛斌等、霍建国、黄陈刘等等学者相继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后、“十一五”期间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货物贸易历程及贸易结构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回顾,并从当下中国货物贸易发展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贸易结构以及贸易发展方式等角度探讨了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张群从货物贸易结构对中国货物贸易大而不强的发展特点进行阐释,文献指出,中国通过货物贸易结构的优化将逐渐实现其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Salikeetal.从制度变迁角度对中国产业内贸易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阐释,中国在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方面支持自由主义的改革是其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不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表现出整体顺差、局部逆差的失衡现状,不少学者针对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与服务贸易逆差的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程南洋和余金花从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相关性出发,建立了相应的弹性系数模型,结论显示,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确实存在负向关关系,这与王英和唐万欢得到的结论有所不同。
林峰等在克服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首次完成了对Burgess推论的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的货物贸易条件将随着服务贸易差额的扩大而恶化,并且净进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程度较服务贸易净出口国更加敏感;唐万欢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中美两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失衡的特点、原因进行深入探讨,结论表明货物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并指出货物贸易的发展对其自身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
三、中国货物对外贸易结构、贸易合作潜力及竞争优势
就中国货物对外贸易结构、与各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合作潜力以及贸易竞争水平分析的文献较多。对外贸易结构的分析常用理论研究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于贸易合作潜力或竞争优势的分析则主要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波特产业竞争力分析法、GMM估计方法、倍差法、极值边界分析法、恒定市场份额模型、Novy成本模型或国际贸易研究分析领域中常用的竞争优势指数。
关于中国货物对外贸易结构的研究,何智娟对中印双边货物贸易结构研究发现,中国对印度的货物贸易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中国对英国出口的货物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消耗型产品;S.M.Shafaeddin也指出中国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最后组装阶段;然而,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中美经贸合作关系波动较大等国内国际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出现下降趋势和向海外转移等现象。
关于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货物贸易合作潜力和竞争力,LallS.J.andAlbaladejoM.U.认为,中国与其邻国之间的国际生产体系的互补性正逐步增强,但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货物贸易紧密度有所弱化;从经济地理视角出发,郭树华等运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货物对外贸易受贸易安排、经济规模以及地理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内陆沿边开放对提升中国货物对外贸易发展潜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中元和沈铭辉运用双重差分法与进、出口产品集中度指数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商品进出口贸易进行研究,结论显示二者之间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并指出《货物贸易协定》的签署将会进一步提高中国与东盟各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的互补性。汤春玲等从“一带一路”背景下出发,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出口贸易潜力,结论显示,中国对俄罗斯、中东欧以及中东地区的货物出口贸易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陈烨丹和刘毅同样基于“一带一路”背景,运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得到类似的结论,即中俄货物贸易具有较高的贸易互补性;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对商品和服务出口的影响出发,Zi和Chang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发现,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出口竞争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总体而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李博英从显性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分析比较了中韩两国货物贸易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及互补性,结论表明中韩两国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两国货物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突出,但两国贸易互补性较强;李敬和雷俐对中国于南亚四国货物贸易关系进行研究,指出中国于南亚四国货物贸易互补性大于贸易竞争性;何智娟、张彬分别从贸易结构和价值链视角出发,对中印货物双边贸易研究,结论认为印度对于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四、贸易壁垒下中国货物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第三次全球化机遇迅速融入全球经贸网络中,其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在全球的地位及影响力显著提升,但同时,新型贸易壁垒不断突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使得中国货物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面临严峻挑战。梳理文献发现,对贸易壁垒下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林业以及纺织业等初级产品贸易。
而且,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因为农药残留、标签不合规等原因,易受到贸易对象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影响,尤其是21世纪以来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甚至整体出口贸易的挑战日益凸显。郑国富对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发展的特征表现、问题挑战以及战略升级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近几年中国苹果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略有下降;彭世广等对中国鲜梨出口贸易的研究也具有类似的结论,及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和中国鲜梨出口贸易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负向影响在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双边或多边贸易中也比较明显。
中国林产品贸易也面临着贸易摩擦、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出现了贸易转移现象;郭秀君、张亚飞和张立杰、苏云霞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进行研究发现,虽然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贸易壁垒的增加会明显抑制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另外,研究发现,中国科技行业遭受到的贸易壁垒最为突出,尤其是近几年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电子行业的限制条件愈加苛刻;柴利和马龙南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挑战。
中国塑料包装行业也不例外,尹海勇等的研究指出,中国塑料包装业受到新型贸易壁垒的影响而面临出口难度增大、被召回的风险也在加大;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中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中国鞋类产品出口贸易等行业领域也遭受到贸易壁垒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以上文献梳理可知,国内外学者就中国货物对外贸易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内容比较丰富,从中国货物出口贸易发展的回顾到探讨中国货物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内容的研究,总体上均显示出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发展势头较为强势,但近几年面临的外界环境也愈发不稳定。所以,如何在国际环境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筑牢并提升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竞争力的课题逐渐成为经济贸易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货物出口影响的相关研究
目前,诸多学者就EPU对中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影响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自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适时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发展机遇,货物出口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愈发显著。然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以及发达国家的压制与挑衅的背景下,中国货物出口贸易仍然避免不了遭受国内国际EPU的冲击,尤其是近几年美国对华频繁发起贸易摩擦,不仅使中国国内经济贸易发展受到一定阻碍,甚至是中国向各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也受到一定冲击,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格局逐渐发生转变。
梳理文献可知,关于EPU对货物出口贸易影响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就中国对外贸易整体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刘竹青和佟家栋、潘家栋和韩沈超分别从国内外EPU出发,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国内和国外EPU的提升均会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抑制作用;曲丽娜和刘钧霆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也证实了国内EPU会显著抑制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边秋实也证实了国内EPU会显著抑制中国汽车出口贸易规模。
杨勇等对贸易伙伴的EPU如何影响中国出口贸易进行研究,结论发现,随着贸易伙伴EPU的提升,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将会减小,并且该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经济疲软时期的负向影响更加明显。杨旭和刘祎从进口贸易角度研究了EPU对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EPU的提高会抑制贸易规模的增长,但会提升进口贸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