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力推在国家间建立伙伴关系。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伙伴关系”“一带一路”三者是什么关系?这些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基于过去八年的研究,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一)中华文明是一种世俗文明,核心成分是道儒禅。中国人信奉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对立转化”“无为而治”“得道”,儒家的“和而不同”“祖先崇拜”“家国同构”“礼治”“有等级与亲疏但无外”,禅宗的“众生平等”“自渡与渡他”“顿悟”“渐悟”等。道家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侧重人与人的关系,禅宗侧重人与内心的关系。其中,治理天下时主要依靠儒家理念,因此有“家国同构”、“天下分为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和而不同”“礼治天下”“礼不往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等概念与做法,并构建起以礼为核心的“礼治秩序”“礼治体系”。历史地看,这一秩序维持了东亚地区数千年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必然会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外交思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表明,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如果与传统战略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就能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伙伴外交与“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下治理理念,是大同世界的现代版。它赞成基于规则的秩序(rule-basedorder),并且倡导基于“仪礼”的礼治(ruleofLI),国家间首先要“以礼相待”,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规约以在某些方面形成强制性的规范,从而在国家间形成一种礼治秩序(Li-basedorder)。在这个秩序内,国家间关系基于“吸引”与“被吸引”,保持“和而不同、亲疏有别、彼此都感到舒适”的伙伴关系,共同分享政治、安全、经济、文化与生态利益。这一体系内每个成员国的选择得到尊重,它不排除任何国家(即“无外”),因而不会如西方国家那样构建排他性联盟、用强制性制度对联盟内成员进行“同质化”改造、联盟内成员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张宇燕,),旨在构建“一个人类可以共享未来的社群”(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