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中俄高层定期会晤中,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表示,中俄的能源伙伴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因此,俄方正在增加对中国的天然气、石油和煤炭供应。
在此基础上他还许诺,俄罗斯愿意确保履行中俄签署的能源领域所有合同义务,目前,还在就新的大规模倡议开展工作。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普京政府的这些承诺,对于中国而言可谓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米舒斯京代表普京政府作出的这番表态,我们要结合此前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举办期间,中方提出的需求来看。当时中方代表指出,俄罗斯有必要稳步增加东线“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供应量;此外,远东管道的建设工程也需要尽快提上日程表。
大家都知道,在中俄原先签署的、为期30年的天然气合同当中,俄方需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不过,该管道自年底正式投入运行以来,还未满额向中国供气过,年的供气量是41亿立方米,年增加到了亿立方米,今年的供气量应该还会有不小的增长,但想要达到合同规定的亿立方米,可能还需要三年左右。这其中固然有技术原因的影响,因为沿途需要设立压缩站,很难一下子满负荷输送。
因此,合同并未强行要求俄罗斯从一开始就要每年向中国供应这么多天然气,而是允许俄方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年增长供气量。不过,站在中国的角度上,合同条款自然是越早满足越好,更何况,冬天已经到了,中国这边需要更多天然气供应,以保障供暖等生活需求。所以,在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上,中方代表才提出了这些要求。
这个信号,俄罗斯方面显然精准地捕捉到了,俄罗斯总理甚至还在这基础上作出了更进一步的表态。我们要尤其注意,中企代表在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上的表态,是围绕中俄此前签订的天然气合同展开的,而米舒斯京的表态却是,俄方愿意确保能源领域中“所有”的合同义务,那可就远远不止天然气了。
至于中国这边,为何要罕见地强调,俄罗斯这边要尽快履行合同义务?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其他管道天然气进口来源,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这就不得不提,前段时间,中方在与哈萨克斯坦总理进行高层会谈时,就主动提出,希望哈萨克斯坦方面能按照合同办事,尽可能增加冬季天然气供应量,保障对华供气稳定。
中方之所以会使用这样的言辞,还是因为哈萨克斯坦那边有过不遵循合同的先例。去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增加,哈国临时提高价码不说,也没做到足量供应,严重破坏了中哈能源合作的战略互信。
此外,随着哈萨克斯坦能源结构转型,全面推行“天然气化”的大战略,内部天然气需求逐年攀升,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产能已经出现“入不敷出”的迹象。哈萨克斯坦政府前段时间还放出消息说,当前的任务是无条件满足国内的天然气需求,言外之意,就是对外出口得“靠边站”了。预计在两年内,哈萨克斯坦就将停止天然气出口,而中哈的天然气合作,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中亚方向,以管道运输方式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国家,除了哈萨克斯坦外,还有土库曼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
这三个国家与中国签的天然气长期供应协议,时间都比较早,虽然哈萨克斯坦签得最晚,但也执行了5年之久,而长期协议价格,与目前的现货价格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几个中亚供气国一直要求跳出合同框架,根据天然气现货价格收取额外费用,为此没少跟中方讨价还价。
当然了,俄罗斯的情况跟中亚国家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是俄罗斯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整体方针基于俄罗斯“向东看”的国家战略。
俄总理主动表态,会在能源合作领域按照与中方的合同办事,一方面很直观地反应出,俄罗斯正在积极落实自己的“向东看”战略,另一方面也是在以实际行动,回应在中俄能源合作中,俄罗斯“心不诚”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