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伙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王冠驻美八年,算是见识了美国话术
TUhjnbcbe - 2025/1/17 19:06:00

·西方媒体的“阴间滤镜”是怎么加上去的?美国宣传界大佬、前总统传播顾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Bernays)曾在《宣传术》(Propaganda)一书中坦言:“美国一直把政治宣传(propaganda)这个词扣给别人,用来形容敌国宣传,而到了自己身上却对该词百般禁忌,把自己的新闻描述成‘教育性的信息’和‘客观的事实’。这种做法本身,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政治宣传呢?”  ·美国对中国发起了新世纪以来的最强舆论攻击。从“武汉病毒”到“实验室泄露”,从“种族灭绝”到“民主被侵蚀”,从新疆、香港、台湾、南海到一带一路,西方利用英语的全球普及地位和媒体的话语霸权,塑造着越来越负面的中国形象。  ·西方的舆论攻势正变为舆论共识。多份国际权威民调显示,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负面印象达到历史高点。这为美国拉拢盟友伙伴在战略、政治、经济上遏制中国提供了“正当性”和民意基础。  ·破解西方话术是构建中国话语的重要一环。知己更要知彼。在新书《让世界听懂中国》中,我结合15年国际新闻一线经验,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总结了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主要套路。在以后的文章里,我还会分享在实操层面构建中国话语的思考。  

“武汉病毒”、“新疆集中营”、“和平示威者”、“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公平贸易”

不动声色,没有形容词。这些精心打磨过的名词看上去没毛病,也遵循了APStyleBook等国际新闻教科书的写作准则。只是,这些措辞背后忽略了多少历史背景?植入了多少价值评判?模糊了多少是非曲直?

八年驻美生涯中,从白宫到国务院,从总统大选到中期选举,我参加了数百场政治集会,阅读了无数篇新闻报道,随时随地都在体会“美国话术”的手段与效果。而名词重建正是他们的一大利器。

别国虐囚是“刑讯”(torture),美国在关塔那摩虐囚就成了“用加强的手段审问(enhancedinterrogationmethods)”;

9·11之后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是“恐怖分子(terrorist)”,当年帮美国打苏联的同一帮人就成了“自由斗士(freedomfighter)”;

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不公平产业政策(unfairindustrialpolicies)”,美国政府拿7万亿财政挽救华尔街则是“紧急经济稳定方案(EmergencyEconomicStabilizationAct)”;

中情局绑架别人(CIAkidnapping)叫“非常规的犯人移交(extraordinaryrendition)”;

被炸死的阿富汗平民(civiliankilled)叫“附带损失(collateraldamage)”;

侵略伊拉克(invasionofIraq)则是一场未雨绸缪的“防御性战争(preventativewar)”;

长时间生活在美国会发现,名词重建的话术套路已经渗透各行各业。秘书早已不叫“secretary”而是“行政助理(administrativeassistant)”,二手车也早已不是“usedcar”而是“易主车辆(pre-ownedvehicle)”。

真体面,真高级,有时,也真虚伪。

在国际传播里,“名词重建”(或者叫“名词构建”)是对已有概念作出的新表述,模糊人们对原有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这种转述策略是建构话语体系的手段之一,为西方主导国际事务创造条件,形成了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打压甚至吞并。

西方话语用这一手法抹黑中国还有两个典型的例子,一是将“propaganda”武器化,二是让台湾在国际舆论场上“独立”。

在中文里,“宣传”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中性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电影宣传、禁毒宣传、防诈骗宣传,小学还有宣传委员。然而,西方将“宣传”翻译成了“propaganda”这个政治色彩浓重的贬义词,意思是“采用欺骗、掩盖等手段促使人们对政治说教忠诚”。“宣传”一词更贴切的英文翻译是“publicity”。

利用这个信息不对称,西方人给中国的机构、官员、媒体人、学者和他们的表述贴上“propaganda”的标签,诋毁说话人的公信力和信誉。

通过名词构建,西方媒体还挺“台独”于无形。

在书中,我对30余篇西方报道做了分析,报道涉及过去10年影响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有几个发现。

第一,对台湾的英文称谓。这对影响国际社会对台湾的认知至关重要。国际上对台湾的英文称谓总结起来有三类。首先,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对台湾的英文称谓是TheTaiwanregion(中国台湾地区)或Taiwan,ProvinceofChina(中国台湾省)。在这些表述中,两岸关系一目了然;其次,台湾当局对自身的官方称谓是TheRepublicofChina(Taiwan),有时也使用缩写TheROC(Taiwan)。这个说法沿用了年国民党从祖国大陆退踞台湾前就开始使用的称谓。虽然国共内战造成两岸隔离,但这种称谓背后依然是“一个中国”的精神。最后,民进党及“台独”人士在“去中化”进程中,放弃了“中国”、“中华”的字眼,直呼“Taiwan(台湾)”,给国际读者造成台湾是“国”的印象。

统计发现,谷歌新闻排名靠前的30篇西方报道中使用“Taiwan(台湾)”称谓共计次(包括“台湾的”、“台湾人的”),且前后不出现“中国”、“中华”等字眼;出现“中华民国(台湾)”10次;出现“中国台湾省”、“中国台湾地区”(包括“中国的”、“中国人的”)10次。

第二,两岸关系的“国与国”并列。除称谓之外,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并列关系对西方媒体来说也大有文章可做。将“台湾”与“中国”并列,很容易造成台湾是“国家”的印象;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并列,则一时难辨所属关系;如果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或台湾省”并列,台湾自然是中国的一部分。

分析发现,所选报道将“台湾和中国”并列的次数共次,占比88.5%;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并列的次数有13次,占比10.7%;而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台湾地区)”并列的表述出现了1次,占比0.8%。

第三,对台湾领导人的称谓。对台湾领导人的称谓也有学问。中国大陆在国际上用“theleaderoftheTaiwanregion(台湾地区领导人)”或者“theTaiwanauthority(台湾当局)”。西方人喜欢用所谓“TaiwanesePresident(台湾总统)”以及所谓“PresidentTsai(蔡总统)”。在所选的报道中,“台湾总统”一共出现了67次;“台湾地区领导人”只出现了1次。

第四,两岸关系史的表述。统计显示,所选报道中,年后两岸分隔的历史和所谓法律依据共34次,如已经失效的《中日和平条约》《旧金山条约》等,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和法律依据出现12次,如《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等。前者是后者的近三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西方媒体对两岸关系描述中有一句非常高频的表述——“北京将台湾看做一个叛变的省份,并表示会最终统一,如果必要将用武力统一。”比如:

China,however,hasnotgivenupitsclaimtoTaiwan.BeijinghasthreatenedtoattackifTaiwandeclaresformalindependence,orifitdecidesthatpeacefulannexationoptionshavedisappeared.(《纽约时报》,年)  

China...considersTaiwanabreakawayprovinceandhasthreatenedforceifitmovestowardsformalindependence.(英国BBC,年)        ChinahaslongregardedTaiwanasaprovincethatmustbereunitedwiththemainland,byforceifnecessary(《华盛顿邮报》,年)  

这句话浓缩了西方对两岸关系的无知和傲慢,片面强调北京对台主权声索,不提台湾现行的规定也有相似声索,反复使用“北京将台湾视为其叛逃省”塑造了中共的“一厢情愿”和高高在上的形象。把北京“不放弃使用武力”的表态单拎出来,省掉了北京的和平统一愿景,煽动着“中国威胁论”。正所谓,挺“台独”于无形。

“话语联动”是美国宣传的另外一个现象。在美国,商业媒体一般不受政府直接管控,但记者需要维护和政府的关系,能挖到猛料(scoops)和获得“喂料”(leaks)才算大咖。还记得美剧《纸牌屋》对女记者Zoe和副总统Francis暧昧关系的刻画吗?

同时,媒体在智库化,而智库也在媒体化,媒体需要评论员和专家提升其报道维度,而智库专家也需要发声渠道来分享研究成果;此外,在“旋转门”盛行的西方,智库和政府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美国官方、智库与媒体的联动杀伤力十足。

年的所谓“南海仲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我在谷歌新闻搜索里键入“SouthChinaSea(南海)”这几个关键词,并选取了排名前30的美国媒体报道。这些报道集中在年7月11日至7月13日这三天,而南海仲裁结果在7月12日公布。报道来源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传统大报,《赫芬顿邮报》和Quartz等网络媒体,专业新闻台FOX和CNN、综合电视台CBS和NBC,《时代》和《外交》等杂志。

所选取的30篇报道来自20余家美国主要媒体

通过识别、归类后发现,所选的美国媒体同美国政府立场一致的表述共计次,同中方立场接近的表述共计27次。两者比例超10比1。美国媒体与美国政府立场一致度90%。具体统计方法,我在《让世界听懂中国》一书中做了详细解释。

另外,30篇报道中采访欧美专家共48人次,中国专家共9人次,前者是后者的5倍,而所有被采访的西方专家中有三分之一竟来自同一所智库——美国国际与战略问题研究中心(CSIS)。

作为美国保守派智库的代表,CSIS的能量还远不止向媒体输送专家资源。年,CSIS获取了美国商业卫星公司DigitalGlobe的授权后,独家发布了南海上空的侦察卫星拍摄到的南海诸岛施工图。图片清晰到可以看见每一栋楼房。这些图片展现了中国在年至年间在南海的活动,成了所谓“中国军事扩张”的实锤。图片发布后,西方民众一片哗然,美国主流媒体先后刊登转载,中国军事威胁论一时间铺天盖地。白宫和五角大楼也表态谴责。CSIS的这个喂料成了西方舆论攻击中国的重要“杀手锏”。

而CSIS智库本身就被不少专家认为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一部分。

根据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冠驻美八年,算是见识了美国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