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职场摸打滚爬十年之后,回望过去的一段职业生涯,恍如昨日重现。而一路走来所遇见的人、经历的事却常常浮现脑海,这个过程当中有成功有过失,更加觉得在很多事情上,用人才是最关键的,所谓事在人为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今天就主要来谈谈用人之道当中的如何挑选合作伙伴。
一、不能聚焦,喜欢捡芝麻丢西瓜的人不合作
聚焦、捡芝麻丢西瓜两个都能理解,但这里为什么把他们放到一起呢?这里解释一下,所谓聚焦是指注意力不分散,一个人技术有限、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想要把事情做好做成,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聚焦,更加聚焦在某一件事上,就像洗衣机的烘干筒一样,通过加速旋转,利用离心力把水珠甩出去,让衣服速干。同样的道理,聚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加速成功,朝着目标快速迈进。
而捡芝麻丢西瓜其实是个比喻,就是说有些人做事情分不清主次和轻重,喜欢盯着芝麻点大的事情去忙,而往往忽略了更大的更宏远的目标——西瓜。有人说,捡什么不是捡呢?都是有所收获的啊!
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客观的事实,那就是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万倍,也就是需要捡万粒芝麻才抵得上一个西瓜。相比之下,捡芝麻的人还经常忙东忙西,累的不行,仿佛感觉成就很大,但其实是这些琐碎的、低价值的、甚至在道路上不屑一顾的芝麻成了诱惑他们前进的陷阱,最终西瓜丢了,芝麻收获也不大。
所以,讲到这里,就会有人明白,上面那句话说的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的逻辑。
意思就是说,如果带着一个使命,或者为了达成某个目标,一定要让自己聚焦,舍弃掉别的诱惑,保障自己永远是在目标的主航道上前进。而沿途千万不要去做一些捡芝麻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捡了个小便宜,但是它会让你把个人的眼光变得短浅,甚至会急功近利,腐蚀着争取更远大目标的成功,而最终导致结果难以扭转。
像为了汇率差价跑去异地购买婴护用品,像为了整点秒杀不断设置提醒,像工作中还想着抢几块钱的优惠券,学习中又发现了别的有意思的新闻……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都是不够聚焦,捡了芝麻丢西瓜的表现,要永远记住,目标是西瓜,它的意义比芝麻大的多。
如果已经过了这一关的人,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合作办大事的前提。
二、选那种不是把钱看的特别重的人
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特别难,因为可能本身合作就是为了一个商业行为,目标可能就是为了分钱,谁会把钱看的不重要呢?
但真正优秀的团队,在早期,在快速发展阶段,一定不是动不动就谈钱的。这里需要把钱当成一种资源,摆明对钱这种资源的态度,做好跟钱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最开始一定要提醒团队,钱在当前阶段可不是目的,而是起加速的资源,能把这层关系处理好了,以后赚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从人来论,事事把钱看的特别重的人,一定会忽略掉别的重要因素,从而使自己的眼光变得狭隘而短浅,更加难以聚拢人心,要知道,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各行各业的创业行为中早已过时,事情是需要大家一起做成的,钱聚人散。
例如演艺圈大家都知道有个喜剧的不世出天才演员周星驰,他塑造了特别多的经典的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但实际上,接触过他的人都了解,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是比较严肃的,而且把钱看的特别重,连跟他合作多年的吴孟达也是这么评价他。这会导致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少林足球》之后,他基本上四年才出一部作品,而且渐渐地跟过去的作品相比失去了人们喜欢他的理由。要知道在他巅峰时期三年拍到了29部作品。
产量如此之少,口碑还不如过去,这其实都是因为钱聚人散的道理,因为他个人不舍得分钱,从而无法聚拢团队的力量,事事用钱去衡量,只会导致在其身旁的优秀人才逐渐流失,而独木难成林,好的作品当然是越来越少。
另外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他离开伊利想要创办蒙牛的时候,条件很艰苦,而且很缺钱,但是他本人对钱的态度放得很正,始终明白财散人聚的道理,茫茫草原上艰苦创业的时候,过去的老部下纷纷倾囊相助,并设法跳槽加入,有了这样一支不是因为利益而聚拢在一起的队伍,很快在奶制品行业的市场打开一条销路,并成功地跟伊利二分天下。
所以,选人的时候一定要考验一下是否特别看重金钱,以及对金钱的态度,这个很重要,能决定团队的稳定性以及未来能走多远。
上面只是简单地概括的两点,其实选人用人方法理论特别多,并且跟所处的行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最不适合把别人的经验简单的拿来套用,但在关键人物的标签选择上可能会雷同,这是因为优秀的人才总是比较相似的,而能决定把事情做成的最大因素,就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