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美法之间的旧怨一直未消
近日,马克龙访美成果颇丰,拜登答应调整补贴政策,考虑给予欧洲企业同等待遇。这一结局令法国人沾沾自喜,认为美欧关系终于破镜重圆。
但德国人却另有看法,德媒12月4号刊文称,拜登其实并没有让步,他在马克龙来访时明确表示,欧洲要想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成功,只能依靠自己。这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美国“政治”网站曾批评称,欧洲工业之所以外流,主要在于欧洲能源价格过高,与美国后来推出的补贴政策并无多大关系,欧洲不应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到美国身上。
换而言之,拜登虽然同意修改法案,让欧洲企业也有资格享受补贴,但美国吸引欧洲制造业向北美转移的计划并没有变,即使不靠补贴,拜登也能通过抬高欧洲能源成本的方式,逼迫欧洲企业迁往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对此,德媒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涉及经济利益的问题上,拜登的首选永远只会是美国,对于这一点,欧洲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德媒还提到,美法之间的旧怨一直未消,去年9月的AUKUS风波,导致法澳价值多亿澳元的潜艇订单告吹,令美法关系跌入谷底。这次马克龙来访,本应成为两国和解的一次契机。但是在欢迎晚宴上,尽管拜登和马克龙都在刻意强调美法友谊,却很难让人感觉到拜登的歉疚之意。事实上,拜登在记者会上已经公开表示,美国不会就通胀法案“道歉”,而是会做出“调整”,毕竟这么大规模的立法,出错在所难免。
但在法国看来,美国人的态度显然有些敷衍。因为马克龙访美并不只是代表法国,而是代表整个欧盟的利益。在访问前,欧盟各国已经就如何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了密集磋商,甚至做好了与美国打贸易战的准备。最近,欧洲议会最大党团发言人马库斯·费伯更是扬言,如果美国一意孤行,欧盟将不得不选择“核选项”,当前没有人想看到这样的局面。
欧洲人必须自己想办法
尽管欧洲已经发出如此声嘶力竭的威胁,但拜登却表现得不屑一顾。他在与马克龙共同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美欧之间并没有签署贸易协定。言下之意,美国通胀法案不存在什么对不起欧洲的地方。拜登甚至还表示,欧洲也可以效仿通胀法案,推出自己的补贴条款。总之,面对自己的问题,欧洲必须自己想办法。
德媒认为,这才是拜登想要传达的真实意图。虽然马克龙带回了拜登愿意调整补贴政策的好消息,但实际上,拜登的核心立场一直都没有变,那就是欧洲自己的事情,必须由欧洲人自己解决。如果欧洲想要留住企业和就业机会,就应该自己加大投资。拜登政府好不容易在国会上通过的一揽子投资计划,绝不会为了照顾欧洲人,而特意开辟特殊通道。
尽管拜登同意与欧盟设立联合工作组,并就贸易问题展开持续对话,但是只要拜登的这种立场不改变,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就在所难免。毕竟,在绿色能源领域,很多工作岗位都具有唯一性,如果不是在欧洲,那就只能是在美国。而从通胀法案的条款来看,美国希望所有与绿色能源相关的产品,全部都在美国本土生产,从原材料开采到生产组装,再到回收利用等完整的生产流程,也要在美国本土进行,可以说几乎全部包圆。
德媒指出,美国此举无疑是想要吃“独食”,根本不打算给欧洲留下任何残羹冷炙。而欧洲之所以保持耐心,想要与美国达成妥协。主要原因其实是,马克龙等欧洲政客清楚地知道,虽然拜登一直在强调其前任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不仅在绿色能源领域搞贸易保护主义,还在半导体领域搞技术“脱钩”,但无论如何,拜登总比特朗普要好得多,至少拜登坚定地支持北约,并且将俄乌战争,当成捍卫西方价值观的大事来对待。如果换成特朗普,那么美国即便不退出北约,也有很大可能直接放弃乌克兰,这是欧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德国要清醒许多
不过德媒也提醒马克龙等欧洲政客,尽管拜登是美国当前为数不多的“跨大西洋主义者”,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在涉及经济利益的问题上,拜登的首选永远只能是美国。种种迹象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即将出现在美国,而不会在欧洲生根发芽。对此,一味责怪拜登是没有用的,欧洲需要为这一局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在俄乌战争等问题上过度依赖美国,即便利益受到损害,欧洲人也很难生出与美国对抗的勇气,拜登只需稍微释放一些“善意”,就能轻易打动对方,让欧洲的抗议声音偃旗息鼓。尤其是法国这样,与美国经济竞争并不激烈的国家,更是容易被拜登的花言巧语说服。
相比之下,工业实力更强的德国,在这方面却要清醒许多。比如德国财长林德纳12月3号指出,德国和法国不一样,德国经济与美国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德国汽车产业来说,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法国则不直接向美国出口汽车。在德国眼中,美国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伙伴,但同时美国也在推行一种极具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所以德国政府必须为德国的利益发声,并强调美国政策对德国的消极影响。
普京亲赴顿巴斯前线的目的
目前,马克龙的访美之行已经结束,而在东欧腹地,俄总统普京也在策划一次访问,那就是在合适的时机,视察已经并入俄境内的顿巴斯地区。据塔斯社报道,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上周六表示,普京总统将在适当的时候访问顿巴斯地区。他强调,访问“肯定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因为顿巴斯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
美媒分析认为,普京在战争尚未结束的情况下,选择亲赴顿巴斯前线访问,背后可能存在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宣示俄罗斯对顿巴斯的主权,反击乌方提出的“归还全部领土”等过分条件;二是激励前线部队的士气,展示俄方守住顿巴斯的坚定信心。
分析指出,这两个目的可以解释,为什么最近俄军会花费巨大代价,宁可放弃在其他方向的进攻,也要拿下顿巴斯地区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巴赫穆特,哪怕当地已经变成“战场绞肉机”。原因很简单,因为普京可能会在不久后抵达顿巴斯前线视察,而巴赫穆特处在乌控区的一个突出部,如果乌军将远程火箭炮部署在这里,将对俄控区腹地造成很大威胁。无论是为了保护后勤线的安全,还是为了确保普京来访时的安全,俄军都必须拔掉这颗“钉子”。
五大安全隐患在等待普京
不过美媒认为,即便俄军能够攻占巴赫穆特,普京在视察顿巴斯时,也未必能高枕无忧,仍将有五大安全隐患在等待他。这五大隐患分别是:乌军特种部队、无人机、远程火炮、混入人群中的刺客和其他秘密行动等。
其中,前三个隐患,可以通过加强安保力量,提升保密水平等手段,最大程度地加以避免。但是后两个,却令人防不胜防。原因在于,目前很多俄军士兵,都是被迫应征入伍,他们本来就对战争乃至俄罗斯政府,存在许多不满情绪。克里姆林宫必须要考虑到,当普京前去慰问他们时,这些愤怒的士兵会不会当场倒戈相向。尽管按照惯例,普京的访问行程都会受到严格控制和精心安排,但鉴于战场的多变环境,以及军事动员引发的混乱,无论俄官方付出多少努力,普京都将不可避免地承担一定风险。
军事专家指出,自乌军进入反攻阶段以来,泽连斯基一直将矛头对准普京本人,表示除非普京下台,否则不可能与俄罗斯进行谈判。后来这一条件虽然被取消,但是泽连斯基对普京的敌意并没有消除。在他看来,作为“侵略”的主要策划者,如果普京不除,那么即便战争结束,也难保乌克兰不会再次受到攻击。假如能够准确地得知普京的行程表,那么泽连斯基一定会下令对其采取行动。
尽管普京急于通过一次亲自视察,来鼓舞前线部队的士气,但是对于乌方可能采取的“下三滥招数”,普京也不可不防。因为一旦被乌方得逞,俄罗斯就会立刻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整个欧洲局势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样巨大的战略利益,泽连斯基铤而走险的可能性极高。
海湾国家正与中国公司积极合作
正当俄乌在乌东战场打的不可开交之际,中美却在中东地区展开了一场“文斗”。《欧亚时报》4号刊文指出,中国正在采取“技术路线”促进与中东的关系,此举引起了美国的极大不安。文章称,海湾国家已经认识到,碳氢化合物能源是不可持续的。为了避免走向错误的道路,他们的全部注意力正逐渐转向技术导向型经济。
报道称,海湾国家正在与中国公司积极合作,实施一项全面计划,不仅要改变海湾国家的经济,还要改变年轻人倾向西方的整体心态。对此,美国方面感到十分恼火,作为美国长期以来值得信赖的盟友,华盛顿认为海湾国家现在正在随波逐流,选择中国来满足他们选择和未来的需求。
一名美国官员表示,“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海湾阿拉伯国家应该考虑他们与美国的关系”。他指出,尽管海湾国家与主要盟友美国有着长期的关系,但它们仍然与北京建立了密切联系,原因是它们希望寻求资金和技术以实现经济多元化,远离碳氢化合物收入。但无论如何,这些国家必须权衡与美国的伙伴关系的价值。
文章称,美国一直试图限制中国在海湾国家的影响力,但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尽管拜登在今年7月明确表示,改善美沙关系对于“战胜中国”至关重要,但随着海湾与中国协同作用的加强,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比如年,华为和沙特在云计算、网络安全和5G等技术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而这些都是沙特“年愿景”中的设想,是沙特实现经济多元化蓝图的一部分。在这份蓝图中,很少能看到美国企业的身影。
不仅如此,中国与海湾国家传统的能源贸易也在提升。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双方贸易额已从年的约15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占到海湾国家对外贸易的11%,中国已成为海湾合作委员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各国必须要在大国之间取得平衡
现在,海湾国家又提出了一项名为“新石油”的经济多元化战略,到年时,可为其增加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并创造60万个与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中国将在重建海湾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自年以来,大多数海合会成员国的电信公司,都与华为签订了5G合同。随着阿联酋于年拿出亿美元投资科技公司,其与中国的接触将进一步加速。
除了基础设施和技术外,中国在军售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在美国以也门战争的影响为由,拒绝出售其最新的军用无人机后,阿联酋于年和年,分别购买了中国的翼龙1和翼龙2无人机。年,中国和沙特达成协议,在沙特建立了彩虹4无人机的生产线。前不久,阿联酋还宣布将购买中国的L-15教练机和轻型战斗机。美国的情报则显示,沙特正在中国的协助下研制国产弹道导弹。
文章认为,海湾国家之所以会疏远美国,靠拢中国。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随着世界走向多极化,各国必须要在大国之间取得平衡。乌克兰战争已经打破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世界秩序正在经历一系列调整。而海湾国家正在适应新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其他的一些变化。对此,美国可能将不得不接受霸权不断被削弱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