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8日,第二届华夏公益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打造ESG中国范本”为主题,来自企业界、公益界、学界的诸多大咖汇聚一堂,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中国ESG之道和中国公益的未来之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获颁“年度十大华夏公益人物”。
论坛上,卢迈围绕“聚力‘共同富裕’公益组织再出发”发言。
以下为发言全文。
聚力“共同富裕”公益组织再出发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颁奖典礼。主办方将我评为华夏公益人物,我想这是对我工作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促进社会公平事业的肯定。
一、探索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社会公平的聚焦始于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委托基金会撰写中国的人类发展报告,这是UNDP历史上第一次将报告委托给中国国内机构,我们坦然将这一敏感的课题承接下来,邀请李实、白南生、赵人伟、王绍光等一批优秀学者,在王梦奎理事长指导下完成了《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报告分析了中国在城乡、地区、不同社会人群间收入分配、财产占有、机会与权利等方面的社会公平状况,提出了中国需要的公平观和实施建议。报告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年获UNDP政策分析与影响奖,我作为总协调人赴纽约领奖。
在此基础上,基金会决定用“中国发展报告”系列研究的形式,继续探索在中国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中国发展报告》的主题为“在发展中消除贫困”。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贫困线标准等政策建议。此后,基金会又围绕发展性社会福利体系()、城市化战略()、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农村全面小康()、资源利用()、人口老龄化()等主题开展研究并撰写了中国发展报告。这些报告反映了中国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在社会和环境政策中追求公平正义的努力,其前瞻性的分析和建议受到国内各方重视,报告的客观性和高质量也受到国际社会欢迎。每份报告的英文版都被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出版。
年标志着中国发展的新里程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就此开启。《中国发展报告》的主题是“走共同富裕之路”。从年的“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到年的“走共同富裕之路”,基金会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紧跟时代的脚步,而对公平正义理想的追求始终不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我想最重要的是在物质资本增长的同时,给每个劳动者赋能,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增加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重要一环,而人力资本的投资应该从儿童做起。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决定不能止于坐而论道,而要起而行之。
年,基金会开始实施一个新的社会试验-“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在广西都安县和河北崇礼县的10所学校建食堂,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另有3所对照学校发放等额的服装和鞋。试点的效果非常显著,我们据此提出的政策建议,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为国家政策,由中央财政出资,截止年9月全国受益学生达万人。我们也形成了基金会“社会试验+政策倡导”的工作模式,开启了我们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发展的探索。
二、收获
年开展第一个试点项目距今已经过了十五年。十五年来,我们的项目由1个扩展到10个,覆盖全国63个县,58万孩子直接受益,总支出约9.8亿元。许多项目里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们也学习和收获了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要特别重视儿童早期发展。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礼记》中提到“天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习总书记也强调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儿童生命早期是一生中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其各种能力形成的敏感时期。重视儿童早期的营养与教育,会为其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2.要学习借鉴西方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成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学习先发国家的经验,我们在这方面获益良多,如果拒绝学习,那是愚蠢的。
3.干预的对象是社会底层的20%,目标是“保基本”。我们的试点都在原来的国定贫困县,这些地区农村孩子有近50%至少面临留守、单亲、贫困、母亲残疾等家庭问题中的一项,特别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应该着力使他们在各个年龄段达到基本的发育水平,使他们也有一个人生的“阳光起点”。
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慧育中国”的教学体系取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实证成果,依据中国国情做了创新改进,进而研发了系列教材;“山村幼儿园”依照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学,教材根据农村混龄班特点做了修订,同时增加了许多地方乡土内容。
5.依靠本地人力资源。山村幼儿园幼教老师大都是本县的中职和大专毕业生,有一定的幼教基础,慧育中国的育婴辅导员和督导员是乡镇和村里的妇女经过竞聘与培训后上岗。这些项目为愿意回乡的女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并帮助她们在工作中成长。
6.重视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育婴辅导员和村幼教老师共同的优点是她们对农村儿童的爱,很多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叫老师和育婴辅导员“妈妈”,二者间产生了依恋关系。童年的经历和所受教育对农村儿童的心理成长、韧性和专注度等非认知能力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7.重视项目效果监测评估。我们的项目目标明确、善用本地资源,所以成本节约,质量保证。各个项目的多次评估显示效果显著。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的评估结果显示,参与“慧育中国”项目的孩子中84%都能够从中持续受益。
8.与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学者、媒体、爱心人士和国际组织真诚合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把农村儿童发展的事业做好。
十五年来,我们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干预方法。这一努力也在国外产生积极影响,年我们的“一村一园”项目获得了WISE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成为首个获奖的中国项目。
三、愿望
中国有句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曾经不解为什么“百年树人”,因为人毕竟很难活到百岁。后来,我才领悟到,百年树人的意思是培养人是为百年大计、影响深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树人不易,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承积累。
现在基金会家访项目的育婴辅导员、山村幼儿园的志愿者老师都是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接触过早期养育知识的农村青年。她们上了高中、大专,接受了儿童早期教育的培训后,志愿回去服务农村。接受了她们的养育辅导和学前教育的这一代孩子长大以后,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会不同。随着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效果会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反过来,如果这一进程一直不开始,我们失去的将不只是一代人。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的早期发展还远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农村。村里3岁4岁的孩子还上不了幼儿园,0-3岁的入户养育指导还没有提上日程。面对逆全球化、社会撕裂、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再不加大对占儿童总数20%的底层农村儿童的帮助力度,将会影响未来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撰写上报的关于做好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政策建议上做了重要批示,要求继续做好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十年过去了,我们迫切希望,国家能像资助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婴幼儿营养包、中等职业学校三个成功项目一样拿出钱来,解决欠发达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不要说没有钱。现在对收益率不断下降的基建项目还在加大投资,对收益率很高、就业效果很好的儿童早期发展投资却下不了决心,重物质资本轻人力资本,重硬件轻软件,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目前,基金会的同志正在开展“毕节儿童发展示范区”的社会试验。希望在新的十年中,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欠发达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基金会的社会试验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是他们让这些项目得以顺利推进。两年前,我和十二家企业伙伴共同发起设立儿童发展基金,我任管理委员会主席。基金将用于支持儿童发展研究院的科研和试验工作。在此,我特别要对这些企业和企业家的慷慨捐赠表示感谢。他们是:中金公司、泰康集团,弘毅投资,红杉资本,物美集团,好未来集团;外国公司有史带集团,美国桥水公司,苹果公司、汇丰集团,城堡集团、英国保诚集团。他们都在践行ESG方面做出了表率。
排版-盈婕
CD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