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6日,习近平和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外方领导人共同步入会场。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3大主场外交、5场国际会议、7次国事访问,在国内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等60余人次……这一组数字记录了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外事工作的繁忙。
习近平主席把舵领航,从春暖花开的欧洲三国到中国的老朋友俄罗斯再到“山地绿洲”吉尔吉斯斯坦、“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以及与中国世代友好的朝鲜,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持续拓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不断开创。
广交朋友,深交朋友。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对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覆盖全球,已成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回望历史,新中国外交何以如此重视“结伴不结盟”?究其原因,是中国一心一意求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对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总结与继承;是在世界大变革时代对如何推进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积极回应。
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的自主选择
探究“结伴不结盟”,需要厘清何为“伴”、何为“盟”。“伴”即伙伴,《辞海》解释“现在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盟”即联盟,权威工具书《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将联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集合他们的国力以增进安全而建立的一种长期的政治与军事关系”。
在国际政治领域,伙伴关系与同盟关系有何区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结盟是‘找敌人’的旧国际关系思维,结伴是‘交朋友’的新型国际关系思维。”他曾撰文指出,21世纪的大国关系竞赛重点是比“交朋友”的结伴速度而不是“找敌人”的结盟速度。结盟政治把国际政治文化搞坏了,是一种向下竞争的互害思维。结伴政治是营造国际政治的信任文化,大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一种向上竞争的互利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结盟关系中的“盟”与欧盟、东盟、非盟等的“盟”有本质区别。“区分两种‘盟’的重要因素是,是否设立假想敌以及是否具有开放性。”北京师范大学金砖国家合作中心主任王磊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同盟关系是冷战时期的产物,针对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