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球新冠疫情仍然没有结束,国际冲突却更加严峻;这一年,气候变化的危害仍在加剧,能源危机又成了新的挑战。
但同样是这一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历史性的“损失与损害”协议,各国为避免“巴黎协定”失去意义都拿出了前所未有的诚意,可再生能源领域也以更快的速度大举前进。
而在中国,绿色金融债券在年有明显的发展,踌躇已久的ESG披露和监管议题也有了新的眉目。
以下是年度中国十大ESG事件,明年ESG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还需拭目以待:
1
发改委等17部门印发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17部门研究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对当前至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提出到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从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升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四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有效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积极的政策赋能,将有助于企业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并从中发现诸如气候投融资等新机遇。
2
生态环境部公布一批
碳排放数据造假案例
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公开了中碳能投等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这四家公司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篡改伪造检测报告、制作虚假煤样和报告结论失真失实等。
作为“ESG”的第一个字母,“环境”是关键一环,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规范运行的生命线。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日后纳入的行业会越来越多,不论是企业的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加强数据的搜集和核算,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3
人行等四部门印发
《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年,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金融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充分显现。协同构建全面反映金融产品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绿色金融统计体系。标准化成为支撑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规划》提出加快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研究制定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持续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
4
中国银保监会印发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指引》要求银行保险业将ESG因素纳入业务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全面地评估客户的非财务表现,评估对客户自身以及客户的承包商、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ESG风险,是ESG金融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将推动金融业进一步发挥中国ESG发展发动机的作用。
5
贵州茅台发布首份ESG报告
半年,长期霸榜国内ESG基金重仓股却饱受市场争议的A股之王——贵州茅台,发布了首份ESG报告。不过,贵州茅台首份ESG报告的质量并不高,未来挑战依旧严峻。
MSCI下调了贵州茅台ESG评级至最低一档——CCC级。贵州茅台也成为全球二十大市值公司中,MSCIESG评级最低的公司。
据业内人士反映,贵州茅台之所以决定发布ESG报告,是国内某头部基金公司多年来的持续宣贯发挥了作用。未来,在ESG发展大趋势下,将会有更多海内外机构投资者向贵州茅台“发难”,倒逼其不断提高ESG表现,以满足投资人财务回报和价值创造的双重诉求。
6
上交所要求
科创板企业发布ESG报告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做好科创板上市公司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首次对科创板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提出强制要求,要求科创50指数公司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科创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相关信息,并重点披露助力双碳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情况。
ESG理念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方案。对于科创板企业来说,要想获得更多国际资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