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伙伴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努力在全
TUhjnbcbe - 2025/7/26 18:41:00

年12月28日,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联合发布了《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年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为67.32%,比上年提高3.26个百分点,33个区县科技创新指数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此外,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来看,重庆继年首次入围城市创新集群百强以来,已连续4年上榜,排名上升39位,位列第49位。

重庆科技创新水平为何能持续提升?如何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记者采访到部分代表委员和行业专家,共同围绕该话题献计献策。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教实力显著提升”“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对此感到方向明确,干劲满满。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紧紧围绕六个重点、五个聚焦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明炬介绍,重庆将把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三大科创高地作为全市战略主攻方向,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打造一批重大战略成果,做到在全国创新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创新,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尽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明炬表示。

年,江津全区新认定数字化车间12个、智能化工厂3家,认定智能化改造项目个,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综合创新竞争力居主城新区第一位,呈现科学城江津片区建设辨识度更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好、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力度更大的特点。

市人大代表、江津区委书记李应兰表示,未来五年,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的目标。“我们还将落实科技创新激励、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51%、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2%以上。”

年前三季度,腾讯公司累计研发投入亿元。市政协委员、腾讯公司副总裁兼西南区总经理蔡光忠介绍,腾讯高度重视立足重庆、服务重庆,将与重庆市在数字产业、数字政府、“双智城市”等数字经济建设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我们将在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等多领域打造共享创新生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要真正实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需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效配置各类创新资源,力争重点领域的创新取得标志性成果。”明炬认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推动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向企业聚焦,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李应兰介绍,江津区将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成全市知名的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产业基地;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支持在江津的高校争取国家、市级科研项目,聚焦无人机及反制无人机、交通检测平台、新材料、山地丘陵智慧农机四个细分产业领域,引进孵化一批大数据智能化高新技术企业,力争今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

“腾讯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围绕重庆市‘一链一网一平台’的战略规划,将为重庆打造腾讯云数字产业链平台。”蔡光忠介绍,该平台将向重庆的“链主”企业和重点制造企业提供大数据、AI、金融、安全和区块链的能力,推动产业链“研产供销服”各环节以及产业上下游协同的数“智”化,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坐落于铜梁区的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项目正加速建设中。该基地规划占地面积0多亩,总投资亿元,将建设50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及18GWh储能模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等。

此外,在对电力储能及户用储能市场的精准研判下,海辰储能推出了电池新品—首款Ah电力储能和大圆柱户用储能专用电池。通过技术创新,该款Ah电力储能专用电池,循环寿命可达00次。

“未来海辰将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布局储能锂电池产业链,打造标杆性行业场景应用。”海辰储能董事、副总经理庞文杰介绍,海辰将助力铜梁区打造西部储能新城、新型储能产业高地、新型储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新型储能场景应用推广示范区。

加快建设重大科创平台推动科技创新项目加快落地落实

近年来,重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年修订出台《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年出台《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所提升。

不过,根据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重庆高校专利转化率为2.7%,低于上海的5.1%、北京的4.6%、四川的2.9%,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率40%以上相比差距更大。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市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需补齐补强。”市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刘伟分析认为,具体表现在科技成果专业孵化熟化环节缺乏,大多数科技成果与商品化之间出现断层;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主体不够多元,庞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较好满足,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极大地降低了相关各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明炬认为,应加快建设重大科创平台,着力抓特色、扬优势,把特色转化为优势,把优势转化为胜势,推动科技创新项目加快落地落实,让创新的雪球越滚越大,尽快形成突围之势。

“一方面,成渝两地要协同打造科技成果专业孵化熟化基地,包括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专业孵化熟化机制、协同打造专业孵化熟化园区、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专业孵化熟化机构、加强科技成果孵化熟化公共平台建设。”刘伟表示,另一方面,要协同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并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控机制。

据高工产研(GGII)调研统计报告,海辰储能正式投产不到两年的时间,便斩获行业排名“双第一”,年度中国电力储能锂电池项目交付量第一、年度中国储能锂电池企业出货量增速第一。

庞文杰介绍,当前,铜梁区与海辰储能正加快建设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项目,“海辰储能分别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大应用场景发力,从示范项目开始做起,然后再辐射到整个重庆以及西南片区,最后推广到全国,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西部(重庆)科学城与大学城的“双向赋能”

年12月31日,位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面积约亩、建筑面积约24.77万平方米的重庆大学科学中心项目正式开工,成为科学城与大学城深度融合的标志性示范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科创核心承载区。当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成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主战场’,大学城正在成为科学城建设的‘主引擎’。”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彭世权看来,西部(重庆)科学城和大学城具有“两城融合”“双向赋能”的独特区位和科创本底。

“大学城就在科学城,科学城就在主城区。”彭世权介绍,一方面,科学城拥有28所高等院校,其中本科院校11所,占全市本科院校(28所)的39%;科学城在校大学生约20万人,每年新增本科以上毕业生近4万人。另一方面,大学城高校联动协同市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形成“四支力量”,围绕物质、信息、生命“三大科学方向”,推动一流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布局,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中科院重庆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重庆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科技力量落户科学城。

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将加快形成“两城”融合发展规划,破除校地院地的“物理围墙”“心理围墙”“治理围墙”,推进实施大学城科技创新和科学城产业发展“凤鸣计划”,打通“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N”的协同创新产业链条。

同时,推进大学城人才走进科学城创新创业就业“凤栖计划”,实施“百名科学家创新”“万个创新团队创业”“十万大学生学在大学城、留在科学城”三大行动,全力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让大学城成为科学城的创新“大脑”,让科学城成为大学城的创新“沃土”。

美利信科技

创新研制超大型智能压铸机抢占市场

1月9日,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强榜单发布,位于巴南区的重庆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利信科技”)成功上榜,位列第18位。当日,重庆还发布了重庆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强专项榜单,美利信科技再次入选。

多年来,美利信科技坚持聚焦5G通信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支柱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加快转型。历经20多年发展,公司与多家世界强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产品远销欧美、亚太等多个国家,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知名压铸企业。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其中的关键技术就是汽车轻量化,对超大型车身结构件的一体化压铸成型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利信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美利信科技与国内知名装备企业——海天集团强强联合,成功研制出了HDCT超大型智能压铸机。

该项创新技术具备行业领先的压射技术,各项性能完全满足一体化压铸成型的工艺需求,可将多个零件组成的复杂结构,集成为单个大型零部件,在降低重量的同时提升整体结构强度。譬如对汽车车身结构件而言,将原本需要铆接、冲压、焊接、锻造成型的数十个零件和数十道复杂工艺化繁为简,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不久前,美利信科技首个一体化压铸下车身结构件在巴南工厂试制成功,并实现批量交付客户,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客户要求,工艺技术和品质管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一体化压铸产品的成功量产,不仅标志着美利信科技的技术生产能力迈上了新台阶,更为压铸工艺在汽车轻量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奠定了新基础。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努力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