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人均至少人民幣的懷石料理,門檻高到驚人,不僅貴還難預約。也許只有等真正體驗過才知道,什麼叫“一期一會”的款待之心——讓每一道菜都成為一個故事。秋天,朋友帶我去了一家他口中全京都最難預約的懷石料理店,據稱座位是在一年前就訂下的。這間名叫“京天神野口”的店,連年被評選為米其林二星餐廳,評語讚揚它擁有“即便繞遠路也值得一吃的優秀料理。”
交通的確不便,位於京都御所附近一條安靜的住宅街內,多數客人是打車前往,出租車司機在聽聞我報出店名後,語氣肅然起敬:“您竟然約上那裡了呀!”終於在一棟木造的京町屋門前停下。
△木造京町屋/圖蟲創意
01懷石料理,又貴又難約
那棟隻流露出微弱橘黃燈光的古民家,一點兒也不像是料理店。
推門進去,狹窄的店內只容得下一張吧台桌,吧台前僅有的8個座位這天都坐滿了人,聽聞店主野口大介說,每晚接待兩撥人,最多也就16人,絕不再增加。
至於那餐飯,一開始還是中規中矩的京都懷石料理形態:先付、刺身、碗物等等,後半突然畫風一轉:和牛配松露、海膽配魚子醬,香魚鰻魚和鮑魚也都接連端上來,皆為難得一見的高級食材,野口又道,到了冬天,還會有螃蟹和熊肉之類,總之就是要讓客人享受力盡奢侈的一餐。
△京天神野口,赤海膽、鮑魚、百合根、魚子醬的茶碗蒸/作者供圖
然而到了收尾的主食環節,畫風突然又一轉,突然接了地氣,菜單上全是平民飽腹的碳水化合物:咖哩飯、生雞蛋蓋飯、素面、拉麵、蕎麥麵……和一般的懷石料理店最後只提供一碗米飯不同,這裡的選擇多達十幾種,據說老顧客們最喜歡這個環節,取了個暱稱叫“野口飯店”,一口氣能吃好幾種。
△京天神野口,小銀魚生雞蛋拌飯/作者供圖
此時仍在疫情之中,野口十分驕傲,說店裡的生意絲毫未受影響,每天都是滿座——要想臨時撿漏約上位也是不可能的,早在年春天放出年的全年預約後,僅僅兩週時間,就一個座位也不剩了。
後來知道,店主野口大介早早在京都料理人中就是名人,他年輕時是另一家懷石料理名店“和久傳”的二番手(顧名思義,排位第二的廚師),年獨立開了這間自己的店,在傳統的京都懷石料理基礎之上,大膽加入外來高級食材,加之自己的創造手法,常常令人眼前一亮。
那餐飯原本人均3萬日元出頭,大家又喝了些紅酒,就朝著人均5、6萬去了。但朋友對此十分滿意,在醉意中詢問我:“你說,當人快樂嗎?”
△京天神野口,無花果、銀杏、鴨肉的田樂味噌/作者供圖
像是這樣號稱“京都第一難約”且價格不菲的懷石料理店,在城中至少數得出10來家。這也是人們心中高級懷石料理的兩大門檻:又貴又難約。
然而,對此提出質疑的人也不在少數,在日本問答網站上,你會看到這樣的問題:懷石料理為什麼這麼貴?
答案無非是以下幾種——
首先,懷石料理最初是為了貴族而提供的料理,從前是庶民吃不起的高級食物。延續到今天,比起食材,懷石料理更多是用料理人的技術一決勝負,費時費力因此價格高昂。
其次,經常搶先一步利用旬物(應季食材),因此食材的價格也相對高昂。
△京天神野口,季節生魚片刺身/作者供圖
最後,在懷石料理中,能吃到和食最完整的一套形式:前菜、燒物、蒸物、煮物、醋物、炸物、刺身……雖然價格高昂,但是比起單點還是要更便宜,所以很難說得清它到底是昂貴還是便宜。
02至高的美味是讓身體舒服的料理
在京都我最喜歡的懷石料理店,是位於銀閣寺門前的“草喰中東”。同樣是米其林二星餐廳,同樣有著“京都第一預約難”的名聲,草喰有個規矩:每月一號早上八點,準時開放次月的電話預約。
△銀閣寺門前的草喰/作者供圖
這天電話總是很難打通,但非得在這天就約上,往後就很難再有空位了。店主中東久雄先生來自京都料理世家,他原本是京北料理旅館美山荘的次子,後來獨立在市內開了這間自己的店。
“草喰”不追求多麼奢華的食材,但求樸素,以在山間採摘的山菜和京野菜為主要食材,創立了一派“摘草料理”,其實也沒那麼寡淡,河魚、獸肉和放養的雞,都是主菜。
我每年都要去一兩次“草喰”,中東先生重新定義了我對日本料理的理解:山野之物,對食材有嚴苛要求,經過繁複的處理,追求四季流轉中樸素的味道,是它的本質。而至高的美味,是讓身體舒服的料理。
△草喰,秋天的八寸/作者供圖
盒子裡裝著一座由食材搭建起來的富士山,從山中飛起的老鷹,又有茄子和一個小小的牛頭造型,中東先生解釋說,日本人將新年的第一個夢稱為“初夢”,有“一富士二鷹三茄子”的說法,夢到這些,都是新年的好兆頭。又指著那木頭盒子道,這是牛年才用的食器,每12年才會拿出來一次,每次只使用短短一個月。這樣的盒子,店裡有十二種。
此後吃到了鰤魚和海膽,“草喰”平日以山野之物為主,1月才會罕見地出現許多海鮮,因此時最為美味。鰤魚刺身來自富山縣冰見市,這裡出產的“冰見鰤魚”被稱為寒鰤之中的王者,脂肪十分肥厚。
△草喰的烤香魚/作者供圖
“草喰”的刺身也不同於其他,醬油是乾燥後的顆粒狀,亦沒有芥末,搭配上做成慕斯狀的柚子醋一起享用。海膽則不生吃,包在京都人喜愛的豆腐皮里稍稍煮一煮,加上柚子皮調味,清香可口。
平日里“草喰”的刺身總是鯉魚,這天就難得地做成了醬燒,又用一片蓮藕做成風火輪的造型,撒上了冰餅的碎末,在一年的開始,是中東先生對客人寄予“鯉魚登龍門”的祝福心情。
△草喰,“鯉魚登龍門”/作者供圖
日本人極少吃河魚,認為帶著泥臭之味,京都人也唯愛在清水中食用青苔為生的香魚而已,“草喰”到了夏天也會出現香魚,但終年都有鯉魚。
為了去除鯉魚的泥臭味,中東先生在店裡挖了條溝,使用地下清泉水飼養牠們:讓來自滋賀縣安云川的鯉魚,在其中生息三個月,待它們吐盡泥土,再細心去骨,成為刺身。
“草喰”裡也有肉類,但都是野豬或是野鹿。中東先生有交好的獵師,定期會送上獵物。這天我吃到了一碗野豬雜煮,煮在一起的是堀川牛蒡、聖護院蕪菁和壬生菜,都是京都有名的京野菜,也是中東先生相識的農家種植的。
△草喰,野豬肉雜煮,漆碗上蜿蜒的龍/作者供圖
城市裡獵奇的客人難免會驚嘆:野豬肉真美味!中東先生便會反駁:蔬菜才是主角哦!再說那個食器,繪製著蜿蜒的龍的身姿的漆器,亦只有在新年時才會出現。
鹿肉從夏天到冬天都可以吃到,野生鹿肉脂肪很少,在寒風中熟成之後,炭火燒味烤一烤,就是絕佳的下酒菜。
△草喰,野生鹿肉/作者供圖
在“草喰”喝酒喝到盡興之後,最後是一碗米飯。“草喰”的老顧客都知道,米飯才是這裡的主角,其餘皆為配角。我贊同這個說法,因為在“草喰”,我吃到過全世界最美味的米飯。
一切取決於一口鍋。
中東先生年輕時,偶遇了名叫中川一志郎的陶藝家,在戰後物資貧乏的年代,他為了讓人們“至少能感受到米飯的美味”,製作了一口煮飯的土鍋。這款土鍋改變了許多知名料理人的命運,中東先生是其中之一,他在45歲那年開了“草喰”,自稱開的是“飯屋”,靈*是米飯。
日本人的味覺是被白米飯這樣看起來沒有味道,但又有微妙差異的食物培養出來的,這種纖細的味覺本身,就是日本料理。高明地讓食材原本的味道呈現出來,才是料理人技術的體現。在草喰,和米飯一起決勝負的好搭檔,是沙丁魚。
△草喰的靈*,白米飯配沙丁魚/作者供圖
這種個頭很小的魚,同時帶著苦味、甜味和香味,包含了日本味覺的全部體驗,那種複雜的口感和米飯搭配在一起,層次十分豐富。
為了讓米飯吃得更有趣,中東先生還會邀請客人吃剛煮好的夾生飯,鍋巴,茶泡飯、山菜蓋飯和生雞蛋拌飯,只要你還能吃,就可以無止盡地吃到滿足。
“草喰”的去得多了,我也漸漸掌握了預約的秘訣:許多客人都是在吃完這一餐之後,當場便預約下一餐,遠道而來的客人,就會直接預約一年後。京都許多難約的懷石料理店都有這個規矩,因此名店漸漸成了熟客的聚集地。
△草喰,收尾的甜點和咖啡/作者供圖
成為“草喰”的熟客之後,中東先生的太太總會在送別的叮囑:“來了那麼多次,真是有勞你了。”“自己的生活要多注意啊,等著你再來。”
而我,每次都能從中東先生的料理中帶回一些紀念品,一束稻穗,兩三松枝,幾枚紅葉,是某次偶然從一位日本客人那裡學來的,作為一種從自然中得到的恩惠。常常覺得,在日本的懷石料理中吃到的,大約也正是日本人這種珍惜自然之心。
△草喰,收尾的甜點和咖啡/作者供圖
03懷石料理背後,到底是什麼?
1、一定要使用“和”的食材,即日本產食材,主要來自山與海。
2、不可使用有損季節感的食材。
3、懷石料理的原點是體現食材本身的味道,料理人不應思考如何將食物烹飪得更好吃,而應致力於最大限度發揮食材本身的美味,因此要避免料理中過多的人工色彩——這讓烹飪變得很難,例如只是一條簡單的鹽烤魚,是先在魚的兩面抹上鹽放置一段時間再烤,還是臨到烤之前再撒鹽,味道有天壤之別,需要深思。
△草喰,正準備烤香魚的學徒/作者供圖
4、與中華料理不同,日本料理,尤其懷石料理,幾乎不使用調味料,力求讓客人從淡泊之中體味到宇宙的無限。懷石料理人最引以為豪的調味武器是高湯,讚美它能夠提鮮,但又不妨礙其他食材的風味,不喧賓奪主,很像日本人在人際關係中的追求,保持距離感,互相尊重,彼此保存個性。但這種僅利用海帶和鰹魚花熬製的湯,也會因為海帶產地不同、儲藏方法不同、熬製時間不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味,因此,每個料理人都應有自己引以為豪的高湯。
5、應當盡量避免使用豬和牛之類的“西洋風肉類”,也不可在料理中讓人體會到“殺生感”,要追求“和”的境界。
△草喰的吧台前,廚房是完全開放式的/作者供圖
除了食材本身之外,懷石料理的裝飾同樣重要,京都老舖菊乃井的店主曾說:“最高級的日本料理,是通過料理能在腦海裡構成一幅畫。”因此,無論松枝稻穗,野花野草或是植物枝葉,常常成為懷石料理的一部分。
有時候在料理的設計創意中,也許引用自某一首古老的和歌,或是哪一個歷史故事中的典故,從而傳達對客人祝福的隱喻,這要求懷石料理人擁有的不只是料理的技巧,更包括深厚的學識與審美,提供給客人亦不是單純的好吃或者不好吃,而是自然的廣闊與人生的縱深。
△從指尖傳達對客人的祝福/unsplash
懷石料理人在裝盤時,被要求擁有高度的感性。如同庭師設計庭院一樣,石塊要怎麼擺放,樹應該種在哪裡,如何借景,動靜交替的節奏,空間感與侘寂感的融合,都是需要通過感性判斷的事情。
食材和食器是完全一體化的。懷石料理使用的許多食器看上去鮮豔奪目,然而一旦把食材放進去,瞬間就會成為一幅天衣無縫的畫。又例如觸感,端起一個湯碗,如有溫熱傳入肌膚,食物入口的味道也會相應發生微妙的變化。
△懷石料理的食材和食器都是一體化的/視頻截圖
如果食器不能激發客人的五感,那懷石料理的味道就會大大受損,甚至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懷石料理的食器不僅要如食材一般隨著季節、節日變化而頻繁更換,同時還需要兼具風情和賞玩性,京都的懷石料理人都會親自積極地尋找食器,其中許多人都擁有交好的陶藝家或是古美術品商。
懷石料理的另一特徵,是蘊含了日本人的款待之心。日式款待,日語寫作“おもてなし”,是日本人頗為引以為豪的一個詞,屢屢作為面向外國觀光客的宣傳口味,成為流行語。何為日式款待?大致說來就是得體、全心全意、無微不至地進行服務。幾乎所有料理人都會說:懷石料理體現了日本人款待之心的最高境界。
△用懷石料理招待客人,是得體的進行服務/ins
這要追溯到懷石料理的誕生。這種料理形式最初並非大眾料理,而是茶道料理。“懷石”原本來自禪宗故事,說修行中的僧人在坐禪時飢寒交迫,便在腹中懷抱一塊溫石,用以抵抗飢寒。
傳聞茶道大師千利休聽聞這個故事後大受感動,認為以懷中溫石待客,就是茶道中款待之心的最高境界。遂在茶會上將懷石料理髮揚光大:客人們在正式開始茶事之前,首先被招待以簡單樸素的懷石料理。
在利休的弟子記載他見解行事的《南方錄》中,第一次出現了“懷石”這個詞,並且透露了它在當時只是“一汁三菜”而已,遠不如今天那麼豪華奢侈。
△如今的懷石料理很難嚴格區分順序/unsplash
懷石料理又被京都的料理人稱為“款待料理”(おもてなし料理),古都人矜持驕傲,將京都的懷石料理取了一個專有名詞:京懷石。在雜誌或者電視上,經常可以看到宣傳語說:“京懷石是反映日本千年文化的料理。”這話沒錯,在京懷石中,除了能吃到京都最好的食材,還能感受自然風土、傳統文化、工藝美術等等。
有位我很尊敬的京都懷石料理人說:在京懷石的世界裡,沒有年紀輕輕的天才。他的意思是,那是需要經過不計其數的練習的量才能磨練出來的技術力。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無微不至的待客之道,也是需要隨著年齡的遞增才會磨練出的智慧。
懷石料理的簡介和起源
懐石(かいせき,kaiseki,懷石料理),事實上“懐石”二字本身就含有料理之意,但如今大家也多會稱之為“懐石料理(かいせきりょうり,kaisekiryori)”。而說起“懷石”二字,其來源說法諸多,比如說有在修行中的禪僧為了忍住寒冷和飢餓將溫石放入懷裡一說,還有過去人們想要招待客人卻沒有吃的,就只好將溫熱的石頭放入客人懷裡一說…莫名覺得好心酸…
然鵝說了那麼多,那真正意義上的懷石料理究竟指的是啥呢?
其實它的起源與茶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自茶道從中國傳入日本後,飲茶之風從寺院發展到各個階層,在室町初期的茶會上便出現了佐茶而食的懷石料理的雛形。到了安土桃山時代(你們熟悉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活在這個時代),在開創了千家流茶道的茶聖“千利休”的倡導下,為了防止空腹飲茶造成腸胃不適,但同時又能與茶道追求清雅閒寂的風格相呼應,便將佐茶的餐食定為了“一汁三菜(いちじゅうさんさい,ichijusansai,一湯三菜。)”的形式,到了江戶時代,一湯三菜中的三菜被定為了“煮物、刺身和燒物”。
一汁三菜的基本樣式。via:otokuinfomation.web.f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