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30日,杭州开始众筹总部,徐建*(前排中)与他的创始团队(图/卢涛)
在商业世界中,胜负之战固然让人惊叹,但生或死之间,转型则是一个更加迷人的话题。考验的是创业团队坚韧、耐力、胆识和对未来的预见。它是捕捉至暗时刻中的一束光,它是反复盘算后孤子打入。创业路途中,我们不仅仅赞赏一马平川的繁华景象,更赞赏绝望中那份仍能抬头的勇气。B座12楼独家采访到原「开始吧」CEO徐建*。这家当时在杭州红极一时的明星创业公司,已经销声匿迹三年有余。三年前,他们停止了主营业务,这三年,经历过重锤后的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如何思考的,如何又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新项目「如程」,并在业内引起相当大的争议。徐建*座12楼对徐建*进行了一次专访。三年来,一直低调潜行的徐建*此次彻底敞开心扉,解剖自己的思路与构想以及心路历程。年底的一个夜晚,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某处写字楼,灯火通明。外界眼中仍是杭州明星企业的「开始吧」办公室内,创始人们枯坐一堂。他们必须要做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不可抗力,必须停止开始吧的主营众筹业务,然后思考出路。在此不久前,他们还扩充了团队,并为来年冲击纳斯达克,频频约见券商投行律所会所等机构,同时排出了时间表。对一家,三年经过五轮快速融资,股东都是国内知名大机构,早早估值十多亿的公司来说,停止主营业务,如舞者被断脚筋,不啻一场灾难。六百多人的团队的何去何从,新业务到底又在哪里,存量老业务怎么收尾?这些都摊在了团队面前。没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三年后,当记者再次见到他时,当年“少年感”十足的CEO徐建*,略带沧桑,头发仍旧柔软地覆在额前,两鬓多了很多白发,话语仍旧缓慢,仿佛看不出这几年丘壑的波动,但仍能明显让人体会到身上还是留下了被重锤后的痕迹。原来公司墙上,「开始吧」几个字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陌生的企业名字:二家、如程、微住等等。这些名字寓意着这个企业和团队仍具有着生命体态特征,同时又是一道道线索标志,能让人按图索骥能找到企业转型思考并付诸行动的源头。选择自己所承担的承担自己所选择的Q:年年底,在决定停止主营业务时,你们团队是怎么想的?徐建*:很痛苦,但不惶恐。只是觉得必须迅速找到出路。Q:当时,公司账上有足够转型的资金吗?徐建*:我们盘算过,那时公司净资产仍然过亿,够我们做一次大的转型。但纯平台型企业转型是很难,尤其窄赛道平台,这意味着你过去几年所做的并不能赋能新的项目。所以必须要谨慎又谨慎。Q:当时公司有多少员工,怎么安排他们?徐建*:这是最纠结的。公司上一年业务不错,扩充了团队,并在全国五个地区成立分公司以及收购一些团队,总计有多人。无奈之下,年,我们迅速做了三轮的人员缩编,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完成。Q:「开始吧」的员工既有内容基因又有互联网基因,在市场上应该很抢手吧?徐建*:是的。得知我们缩编后,很多互联网公司,包括我一些老朋友,都找我希望引进「开始吧」的员工。这种感受很奇怪很压抑,那段时间,我在办公室甚至不敢面对员工。总觉得,主营业务停止,跟他们没有什么内在关联,而他们突然遭受了剧烈的动荡。Q:外面人评价「开始吧」员工时,总觉得这家公司的员工有着莫可名状的理想主义情结,或者叫信仰。缩编时,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徐建*:很感谢那些同事,在我们缩编的近五百人中,70%的同事选择主动离开,没有要公司一分赔偿。当时,我跟人力资源负责人说,把所有员工的通讯录备份一份,将来等我们缓过来,我会一一去找他们。Q:后来公司有了新业务,你联系他们了吗?徐建*:联系了部分。他们有的有了新的工作,并且表现很好。有的离开了杭州,开始了新的生活。很无奈。直到现在,我都认为,那支团队的失散,是我创业以来最大的失败。那种金子般,散发光芒,永不疲惫的工作状态,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了。Q:从年底开始业务,到年底停止主营业务,你完整地进行过复盘吗?徐建*:复盘过无数次。每个节点的决策都回顾了,同时也作了新的推演。如果当时更聚焦一个行业,比如非标住宿行业,而不是所有行业全面进击,可能转型时会更从容。这跟当时的心态有关,前期比较顺,觉得我们团队无所不能,摊子铺得又有点大,加上融资比较顺利,手还是松了。但无论如何,在当时的情境下,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唯一的,是我们认为正确的,无法回头,无法说如果,我们选择了自己所承担的,承担自己所选择的。Q:你自己有什么教训或体会吗?徐建*:学会了承认自己的缺陷,更谦逊甚至可以更卑微地去面对一切。直白点说,就是低下头,未来在做任何决策时,给自己和团队留一个台阶,而不是自我号称勇敢地往前冲。创业是一场长期的、精打细算的盘活工作,不能用英雄主义自我感染,不留后路,玉石俱焚。Q:既然你刚才谈到“选择了自己所承担的,承担自己所选择的”,据我所知,「开始吧」有不少项目纠纷,你们主营业务不做了,是不是就彻底收手?徐建*:从当初决定转型,我们并没有把团队彻底缩编。留下来的同事,一部分去开拓新业务,一部分还在原岗位。在原岗位的主要是投后以及法务的同事,有近30人。到现在,三年了,这块业务是一个纯亏损业务,我们每年贴补近万。这个成本由年启动的新转型内容电商每年千万以上的利润来覆盖。现在,投后同事仍然管理着数千个群,希望帮助项目能平稳退出。Q:内容电商是个什么业务?徐建*:年,我们除了主营业务受损,在流量端也有损失。我们一个粉丝过万的内容号遭遇封停。这个号一年的广告收入有1多万。我们团队一直具有很强的内容属性,做了一些流量储备,剩下的流量大概有1万左右。我们决定往内容电商方向转型。Q:你们身上并没有电商基因,团队当时有分歧吗?徐建*:我们的用户属性非常优秀。70%女性,67%在一线城市,65%年龄在28-45岁之间。我们团队就这部分流量往什么方向走,确实有过分歧。当时一个联合创始人坚持电商代销方向。他说服了我们。于是团队从最基础的学起,选品、自己体验、撰写内容,推荐、店铺装修、客服等等。很辛苦。后来成立一个叫二家网络的公司,把电商业务装在里面。「二家生活馆」就是这块业务的主阵地。主要满足用户居家生活的需求,向他们推荐我们自己试用过的、可靠的产品。Q:这块业务现在发展得如何?赚钱了吗?徐建*:这块业务团队是「开始吧」除了投后法务外,唯一成建制独立保留的团队,有近70人。团队以及团队的带头人学习能力很强,目前,每年电商加广告大概一个多亿的收入。净利润还不错。客单价在元左右,复购很高,在「有赞」生态内位列TOP10。当然,用流量做代销是第一步,后来我们曾试图进一步升级,由代销往经销转,进而可能做品牌输出的OEM。但身上确实没有深厚的电商基因,后面两步很难跨越。我们还是更擅长做流量。所有困难的问题答案都在另一层次Q:年5月底,你们在莫干山一开了个产品的发布会上,推出了一个会员制平台叫「如程」。这个项目的缘起是怎样的?徐建*:我和团队思考了大半年,并和财务总监做了无数次的数据推演,有了比较靠谱的模型后才推出的。「如程」是我们往文旅产业纵深转型的一次巨大尝试的起手招。Q:民宿会员制刚出来时大家还不太理解。徐建*:没有争议的模式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所以我们往前走的相对激进深入一点。直接抛弃二销会员制,采用了绝对会员制。绝对会员制对SKU要求比较高,如果边际成本不能做到无限缩小,就必须要库存率和折扣率非常高的产品,民宿房间比较符合,折扣大约在2.5到3之间,运营成本较低。绝对会员制在视频影视体育领域比较常见,在生活消费领域较少,大家接受需要一个过程。Q:思考的原点在哪儿?徐建*:「开始吧」从年第一个阳澄湖边的民宿众筹,到年底,累计帮助行业内多家头部品牌民宿完成了融资以及品牌发展。德懋堂、原舍、松赞、西坡、大乐之野、浮云牧场、过云山居等等几乎国内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在「开始吧」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年是中国民宿行业的发展跨越年,这多家民宿星火燎原般在全国各地撒开起来,深度地影响了当地民宿发展,同时做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截至年,全国的乡村民宿已经有7万家,其中有了庞大的中端民宿,终于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想象力的产业。没有想象力的事情,我们应该不会去做,股东也绝对不会同意我们在贫瘠的行业试错。我们的股东都是云锋、经纬、盈动、元璟、华映、昆仑万维这样眼高于天的机构。Q:你们想在这个行业里完成公司的彻底转型?徐建*:这是一步步自然衍化而来。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开始吧」帮助行业从业者把民宿开起来和拓展起来,尽管出现了很多问题,它对行业的贡献是无法否认的。没有「开始吧」和「借宿」就没有民宿行业的今天,这是行业公认的。这其中,民宿形成了产业,这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没有产业上下游纵深,民宿这个窄道行业无法做商业模式,只有形成产业,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产业链上做弯曲创新改造。Q:前期做过什么准备工作吗?徐建*:其实在年,我们投资孵化的「借宿」已是行业最大综合服务商。借宿拥有民宿行业影响力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