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当代金融学人肩负着推动和繁荣新时期中国金融学研究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有比较才有进步,有意识就有行动。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金融学文献通论》丛书(第二版),按宏观和微观两大领域系统介绍和评述了自20世纪上半期以来西方金融学、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方面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原创论文。
这套丛书让读者更加系统地了解金融理论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发展动态,是作者根据个人理解对所陈述理论进行阐述和归纳的一种积极尝试,进而为中国金融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为金融学者在各领域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并且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金融学文献通论》丛书(第二版)第一卷:《金融学文献通论:原创论文卷(第二版)》ISBN:-7---6定价:.00第二卷:《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第二版)》ISBN:-7---6定价:.00第三卷:《金融学文献通论:微观金融卷(第二版)》ISBN:-7---0定价:.00出版日期:-06-2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序言(节选)
经济学家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认识到货币理论和信贷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但大多不屑以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剖析。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金融理论主要局限于分析货币和信贷的功能,将其定位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这时的金融理论基本上是抽象的和直觉性的,主要是对金融实践的总结和金融*策的解释。20世纪50年代金融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学的研究重点开始由传统的货币和银行问题转向金融市场,研究方法开始转向以规范的数理和计量模型为主。研究方法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要金融学术期刊、美国金融学会会刊——《金融杂志》的学术论文类型变化中可以窥见一斑。翻阅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金融杂志》,很难找出有几篇数学符号的文章,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运用简单数学模型的学术论文已经十分常见。20世纪50年代是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的分水岭,标志事件是哈里·马科维茨(HarryM.Markowitz)于年提出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这个理论揭示风险也是最优证券组合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之后,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于年发表了苹果派理论或资本结构无关论(简称MM理论)。由于在各自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莫迪里安尼、米勒和马科维茨分别在和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早期的经济学家们除了分析和研究信贷市场外,对股票和期货等金融市场也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