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今天国家对数字经济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就明确将继续坚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构建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并提出到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的发展目标。
在此背景下,作为数字经济中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的重要性愈发突显,特别是大规模数据在各传统行业深度应用,将会推动各行业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管理范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而BI(商业智能)在其中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借助BI工具使能,企业可实现数据标准的统一、解决数据孤岛等问题,同时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数据后,还能让数据成为可挖掘和可分析的数据资源,从而为企业运营和管理赋能,可以说BI已成为企业释放数据生产力,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得力助手”。
也正因此,中国BI软件市场也迎来新一轮增长期。根据IDC《下半年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跟踪报告》显示,下半年中国BI软件市场规模为4.8亿美元,全年市场规模达到7.8亿美元,同比增长34.9%。IDC预测,到年,中国BI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20.2亿美元,未来5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20.8%。
在此过程中,作为中国BI软件市场的先行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帆软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帆软”)自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深耕和沉淀,也收获了这一轮BI高速增长的市场“红利”,年该公司销售额超11.4亿;年—年,帆软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同时超越SAP、Microsoft、IBM、SAS等众多国际巨头,连续五年位居中国BI市场占有率第一。
正所谓“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不要惊讶于帆软在中国BI市场中的优异表现,而要追问的是,过去几年中国的BI市场究竟出现了哪些全新的变化?同时在竞争十分激烈的BI市场,帆软连续五年蝉联国内BI市场第一,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具备了什么样的独特企业文化?面向未来,帆软又将如何继续保持其优势和胜势,并将中国BI市场发展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呢?
中国BI市场演进与趋势
事实上,从年Gartner正式提出BI的定义以来,BI市场历经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但伴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以及技术的持续迭代,今天整个BI市场仍然在不断的演进。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由于国外厂商出现“水土不服”等现象,加上过去几年中国企业本土化需求的“爆发”,更让BI在中国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对此,帆软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袁华杰告诉我,作为国内最早一批BI独立厂商,帆软几乎见证和参与了中国BI市场的发展历程,对其中的变化可谓“感同身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做观察:
一是,从技术和产品发展维度看,中国BI市场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概念的提出和落地。21世纪初,BI概念传入中国,当时帆软基于客户需求,推出了企业级报表软件FineReport,作为帆软的“开山之作”,FineReport充分满足了中国企业对高度格式化报表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演进到FineReport11.0版本,这背后也印证了FineReport为何具有超强的市场生命力所在。
年之后,自助式BI(也称为敏捷BI)兴起,帆软同样在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后,于年正式推出了自助式BI工具FineBI,FineBI推出后也“一炮而红”,它完美解决企业中横向部门数据壁垒问题,同时整个操作流程更加快速化、简单化、可视化,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之后,FineBI也成长为了中国自助式BI的领导品牌。
进入年之后,以增强分析、BI+AI为核心的智能BI概念被提出,智能BI甚至一度在市场中出现了“爆炒”的现象,但是帆软在洞察和实践中发现,目前大部分中国企业仍处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对该技术的需求尚不明显,因此智能BI未来的发展仍有很多路要走,帆软预测这一市场需求会在年之后慢慢体现。
二是,从企业应用和场景维度看,随着BI在中国企业应用中进一步的扎根,越来越多的本土化需求和新应用场景也被催生出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信创需求,尤其是以金融、能源、交通还有央国企为主的重点行业和企业需求明显。
为此,帆软自年便成立了信创工作小组,也是国内BI领域首个发布信创产品的厂商,今年9月,FineReport信创版,以监管、战略、管理、业务数字化为出发点,全面、集中解决企业在国产化替代中遇到的痛点,且支持全栈信创、一键式迁移、专项解决方案提供等需求。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帆软国资客户已达家,累计签约额达1.64亿元。
除此之外,BI的主要技术可以分为展示类、分析类和支撑类三个层级,随着过去几年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信息展示的实时性要求提高,传统的大屏展示已无法满足很多企业要求,FVS可编辑大屏以及移动应用的落地、集成成为新